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是围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之间,关于皇位继承的历史疑云。
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内容有“独传约”和“三传约”,两种说法。
“三传约”内容是太祖赵匡胤——弟赵光义——弟赵廷美——子赵德昭。
“独传约”内容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一传而止,别无其他。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我们从上述记载中看出,杜太后说赵匡胤能够取代后周,是因为柴宗训是个七岁的小孩,镇不住场子。她担心大宋重蹈覆辙,赵匡胤死后儿子们小,主少国疑被外姓人取而代之。
但是我从中却感到杜太后担心的过早了,或者说是多余的!
一、从订立的时间分析
建隆二年,赵匡胤刚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公元961年。这一年赵匡胤才34岁,赵光义22岁,赵廷美14岁,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10岁。
以“独传约”来说,杜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此时的杜太后是不可能猜到赵匡胤还能再活多少年,也不可能知道赵光义寿命有多长。假如赵匡胤没有早崩,赵德昭是有可能以长君身份接位的。
此疑问之一。
以“三传约”来说,赵德昭完全可以在赵光义死后接位,那时想必年龄更为成熟了。完全不必要等赵廷美死后接位,难道杜太后想让她的三个儿子都享受一下当皇帝的快乐?
这样的安排也令人疑惑。
从事后来看,赵匡胤去世时儿子赵德昭已经24岁了,赵德芳已经17岁,所以不存在杜太后担心的幼主继位问题。
二、从公开的时间来分析
金匮之盟并不是杜太后死后就公布,也不是赵光义继位时公布的。
而是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由所谓的“现场记录者”赵普拿出来的,赵光义已经在位五年了。
此时的赵德昭已经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去世了,赵德芳也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去世了。只剩下了赵廷美,他是在金匮之盟公布后去世的,时间是公元984年。
天下本来就对赵光义的皇位继承有疑问,现在赵匡胤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死因还都与赵光义有关,更加深了这方面的猜疑。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赵光义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从时间上来看,这份盟约很是赵普与赵光义两人各取所需,做了一次交易。
为什么要和赵普合作而不是别人呢?
赵普早年在赵匡胤帐下,当机要秘书,和赵家人关系非常好。曾经在赵老太爷病危时替赵匡胤照顾,又在去世后代行子孝,赵匡胤母亲杜氏感动不已,把他当作自家人,赵家兄弟也不把他当外人看待。之后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赵普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所以有了这层亲密关系,才能让人相信,杜太后病危时会选择赵普记录。
但赵普在太祖赵匡胤晚年被罢相出朝,多年的政敌卢多逊趁机落井下石。赵光义即位后,也不待见赵普,还不断消减他的权力。失去权势后赵普备尝世态炎凉,如此下去,恐怕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所以此时赵普想要重新起复,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于是和赵光义两人一拍即合,赵普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更受重用,宋太宗赵光义也能给天下和历史一个名正言顺的交待。
三、从赵匡胤生前的安排来分析
杜太后所说的国立长君就能避免被推翻?我们来看看五代的亡国之君们的年龄。
后梁最后一位皇帝朱友贞发动兵变杀死朱友珪,登基时为二十五岁,在位将近十一年,亡国时三十六岁。
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废黜唐闵帝李从厚,自立为帝时四十九岁,在位三年,亡国时五十二岁。
后晋太祖石敬瑭死后,因为只有一个幼子石重睿年龄太小,所以未被拥立为新君,石敬瑭年龄大的侄儿石重贵继位,时年二十八岁,在位前后不过五年,亡国时三十三岁。
后周是郭威建立,传给了柴荣,柴荣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时年七岁,第二年就被赵匡胤黄袍加身夺了帝位。
从后梁到后周,四代更替,其中三代亡国之君都非幼年。五代更替真正原因还是“天子,皆是兵强马壮者为之”。
关键在于继任者是否能够掌握强大的兵马,幼主当然不可能,但长君也未必能够办得到。
赵匡胤继位后吸取五代亡国教训,立即着手解决高级武将专权问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手中的兵权,实施了兵将分离政策,皇位继承的外患基本解决了。
剩下的就是家族内部问题了。
赵光义,不仅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而且还是大宋王朝很多重大军政决策的重要参与者,既有威望,又有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赵光义都是继位的“实力派”。杜太后死后,赵光义被封为了开封府尹,之后赵光义又被封为晋王。赵匡胤可能有意纵容赵光义,好让他自己暴露出野心来,来个一网打尽,赵光义却很能隐忍,一直暗中积蓄力量。
赵匡胤也加紧培养自己的儿子。开宝六年,赵德昭就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九年,赵匡胤命令赵德昭接待吴越国使者,这件事不能忽略,要知道接待吴越使者以前都是赵光义做的事情。
不过对赵德昭的培养时间短暂,所有的一切都在开宝九年戛然而止,就在这年的冬天,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
事后来看,赵光义接位是否名正言顺,至少他把场子镇住了,没有变成“六代”。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个人的一点浅见分析,欢迎大家留言,说出自己的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