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评~影评
2020年度我的书单与读后感(上)

2020年度我的书单与读后感(上)

作者: 悦然Sunflower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9:47 被阅读0次

    迄今为止,以下为上半年读完的20本书与读后感,根据类别和喜欢程度,书单如下:

    小说:

    《人生海海》(麦家)

    《月亮与六便士》 【英】(毛姆)

    《北方的河》(张承志)

    《岛上书店》【美】(加布瑞埃)

    《耶路撒冷》(徐则臣)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散文、书信:

    《目送》(龙应台)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

    《品味四讲》(蒋勋)

    《一生自在》(季羡林)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 汉芙)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俞敏洪)

    《我决定活得有趣》(蔡澜)

    自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塔拉)

    《富兰克林自传》美(富兰克林)

    《阿迅》(朱迅)

    《咏远有李》(李咏)

    教育与心理:

    《通往幸福的教育》(三川玲&白滔滔)

    《教育的情调》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

    《致教师》(朱永新)

    《阅•己》(若衫)

    读后感:

    1.  《北方的河》张承志

    在2020年的第一场大雪这天,我读完了年度第一本书——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之所以读它,完全是因为被朋友鞋鞋写的那篇书评中流露出的激情感染了。

    读罢,发现这本书的确像一条奔腾的河流,热气腾腾,充满青春的激情与力量。正如文中所说“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青春的热情与气息扑面而来。

    主人公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地上自由成长的少年,一个在沉重劳动中健壮起来,坚强起来的青年,一个在爱情和友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索中站了起来的战士。”于是,他热爱着北方的河。他对北方的河的情感热烈又深沉:“我感谢你,北方的河,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的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作为女性读者,在读着热情蓬勃的文字时,我也会关注感情线索。我以为也许他会与在去看黄河的路上邂逅的姑娘最后会走到一起。他们一起陪伴去感受了三条北方的河之美。姑娘欣赏他的勇气与力量,他竟然能激情地横渡黄河!他那么热烈地进去想考热爱的人文地理研究生。姑娘也懂他,觉得“他就像黄河之子”,而彼时他心中也把黄河当作自己的父亲。她看见并懂得“他的身上负着一个不安分的精灵,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不愿意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

    只是回到北京,他的朋友华北也懂得、欣赏她,华北能看出她被退回的静物摄影作品的艺术之美:“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生的欲望强烈得逼人的一片树林。端庄、美好、宁静的陶瓷罐子,可惜它碎了。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这就是生活。”她感觉了被懂,不再沮丧。华北还会自己写艺术评论来支持帮助她,使得她的作品从被退回到顺利发表。

    姑娘虽然也喜欢他,欣赏这个“扑向晚霞烧红的黄河的男人”,但她明白自己还是想找块对她热烈追求的岩石靠靠,终于要和他告别。

    还好,我想告别不代表结束,从此不相往来。他们,应该还能做互相理解的朋友。

    因为书中主人公一直在追寻考研之路,昨晚梦到了想起了我考研的第一次报考的是现当代文学。只是那时迫于生存压力与焦虑,没有静下心来复习。所以,想想现在读文学作品是遵循了心中的某种未满足的需求的。

    英语,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是这些年来让我得以独立的生存技能。而中文阅读,会让人回到母语环境的文化里去感受,了解,认识自我和所处的小环境,大环境。与现实中种种功利的需求无关,有关的是心灵的成长,视野的开阔。

    (2020-01-06 年度01本 喜欢程度****

    2.《目送》龙应台

    春节要回家了,准备了几本回去可以读的书,让春节时也多吃点精神食粮,不觉得虚度。其中有一本是龙应台的《目送》。记得初读时她对家的描述中有一种通透、平和、温暖,我希望伴着这本书,能让回家的日子在通透中也有一种平和与温暖。

    二读《目送》有一种通透中的苍凉感,正如封底所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最吸引我的篇目是有关写人的,特别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以前读这段经典的文字时,想到的主要是与自己孩子的母女关系。我知道”我的孩子,终将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她能够独立地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今读这样的文字,发现其实这本书更多的是写与父亲母亲的别离。这几年来,我其实也面临着父亲、母亲的老与病。一回家只要面对他们就有一种我不喜欢的难受、无力感,同时又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豁达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

    龙应台《目送》中的散文有一种抚慰作用,她用白描的方式娓娓地给你讲她是如何温暖地、像哄小孩般的面对母亲的老,用细腻的描写给你讲她对父亲离开的不舍与释怀。春节回家,相信有它的相伴可以多添一些平和。

    喜欢文中引用的《圣经 传道书》中的一段话: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既然病与老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到中年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回家即是练习面对这个课题的时机。在渐行渐远目送的过程中,学着更坦然地接受与面对吧!

    (2020年度02本 喜欢程度*****)

        3.《通往幸福的教育》三川玲 白滔滔

            打算第二次细读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一是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与我追求的人生与教育理念一致;也喜欢读三川玲和白滔滔这对夫妇的文字——有他们对自我生活的不懈追求,也有对教育的不焦虑的平和的开放的思考。二是自己生活在北京鼎鼎有名的教育大区海淀区,在体制内的学校待了快八年,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十二年制学校追求分数和升学的圈子里,在期末被考试包围的氛围里,我需要跳出来,去想想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

            所谓教育学硕士专业的我,按要求读过的教育类的书有一些,但真正吸引我的常是这种以父母的角度去写的教育故事与感想,也许如豆瓣中的某些人评论的那样,这样的书不够专业,但我读着就是觉得亲切,接地气。边读边用红笔划了不少平和、智慧的语言。每每读到它们,自己就能变得更平和。

    一、有关教育的目标

    ——“找到自我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教育者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的价值。”

    “我所理解的生命价值的教育,应该称为:生命方式,即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当某种方式适合某个生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生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这种感受,只有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晓。”

    “最有价值的生命,在于被别人需要,被更多的人需要,你的价值就越大。“(我觉得类似于《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贡献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两个体系的学习,第一个体系,是学校里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个体系,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生命价值。”

    “幸福的人生,是热爱生活,强烈的好奇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关学校教育

    ——“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是未来教育的真正目标。”

    “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根本不是阶段性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以及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那么,上哪所大学,甚至上不上大学,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三、有关家庭教育

    ——“我一直都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付出,是做好自己。”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追求幸福的人生,幸福是自己努力成为了期待中的自己。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个属于他/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是为了享受生活,是为了快乐幸福,而不是为了追求别人眼里的所谓成功,不是为了摆脱自己现在的生活去追求另一个看似更高端的生活。”

    “父母每天在家里所表现出来的样子,直接地影响到孩子。”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没有必要为了孩子非要去提升所谓的阶层。”

    “作为父母的我们,给与孩子的,应该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耐心、尊重的爱。”

    作者认为,孩子成长中有以下三项重要的素质和六项能力。

    三项素质: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人生的观念——认清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是哪些,自己愿意用时间和努力去换取的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认为,获取财富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认为,留下名声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认为,精神的享受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认为,心灵的归属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认为,自由地生活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样的人生观念,都没有对错高低之分,只要用正当的方式去获得的,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都是有意义的,都会成为他一生未之奋斗的目标。

    六项能力:自我认知,爱的能力,运动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时间管理,财富管理。

    ……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自我成长的教育,还是对子女的教育,亦或是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幸福的角度出发,目标是一致的,因为都是追求关于“人“的幸福感——“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幸福了。如果还能够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再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就更好了。”

    2020年度03本 喜欢程度:5星

    4. 《咏远有李》李咏

    读了《目送》有些沉重后,想读本轻松的书,于是挑了这本《咏远有李》,果然读时觉得心情舒畅,即使在机场,飞机上,在过年搓麻玩跑胡的热闹声中,我也能自得其乐地享受读书之静。

          李咏的语言幽默有趣,特别口语化,像一个段子手,把平淡或不平淡的生活讲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特有画面感。

          喜欢他在书中展示的率真不羁的个性,没想到他还那么多才多艺,中学时代绘画,声乐方面突出,都差点走向专业道路。

          从他的书中,也改变了我对“娱乐至死”的重新认识,虽然我很多年不看电视了,包括综艺和娱乐节目,但它们能让人们放松心情,娱乐身心的价值,我觉得也挺有必要的。

          从他的故事中,真切的感受到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在有生之年,灿烂绽放,活出属于自己的充实与精彩就好。

    2020年度04本 喜欢程度:5星

    5.《阿迅》朱迅

    《阿迅》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待”到“接盘侠”的悲欢记忆。

    没想到朱迅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经历丰富波折。15岁“触电”演过电影,17岁放弃触手可及的电影学院的选择,离开北京留学日本去过清苦的留学生活,为了生计需要打工,从当清洁工打扫厕所开始,忍着手术后裂开的手臂伤口去端沉甸甸的盘子。后来有机会凭实力在日本NHK电视台初绽芳华,成为日本主流媒体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大陆人。十几年后又回到北京。清零战绩,海选进入央视,工作至今。

    书中回忆自己从童星到清洁工、从“打杂”、“花瓶”到“花旦”、从癌症患者到“接盘侠”的成长经历,感人至深,又励志。用她的话说:“我曾遍身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她的文笔细腻流畅,饱含深情,不虚饰不娇情。有一股接地气的率直,也有来自书香门第的淡泊。书比我意料之中地写得好,值得读。有人说:她的文字“深情如《目送》”,的确写与孩子的感情有目送的味道。她说“很多路注定要一个人孤独奔走”;“难忘如背影”,她写与姥姥父亲的感情情真意切。朱迅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先后送别了孤独的姥姥和多病的父亲,她以细腻的笔触告诉有缘阅读的人:人生是一场加一场的别离,和一程减一程的归乡。

    让我最难忘的是能细致地看见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是如何靠自己努力奋斗。在她的故事里,家庭教育给予的是蕴藏于姥姥、父母人生故事里的力量与豁达。

    写姥姥:“她总看自己有什么,不看自己没什么。她总能从困难中看到机会,而不是在机会中看到困难。”

    写爸爸与病魔斗争时的感受与想法:“那种感觉真是生不如死,但我要求自己,最大的痛苦也要忍耐,忍耐,再忍耐。保持内心的平衡。我这辈子的经验就是在你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希望。”他的乐观:“专注你所拥有的,而非你失去的。我们用前半生拼命地得到,用后半生淡然地放手。学会变老,学会离开,学会一点点失去而心存美好。在最艰难的时候,也笑着活。”

    写她像妈妈:“好的是善良、坚韧、独立,如柳枝般柔软;坏的是固执、敏感、多疑,像孩子般任性。”“娘儿俩对文字的热爱都很相似。” 写她妈妈不是用文字讨生活,而是以文字为生活的美好,灵魂的依靠。”

    妈妈常对她说:“靠自己”。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中的她:

    独立,坚韧,面对子虚乌有的流言蜚语她写道:“皮实一点,没有委屈能踩到你。宽厚一点,命运总会善待你……” 面对春晚直播前一晚的失声,她去医院,想“这是逼出来的坚强,扛出来的独立,扛不住的时候再扛一扛……”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别让功利的欲望把你的好奇心给挤跑了,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是我做这行的秘密。”“在一次次冒险中,找回原本的自己,发现全新的自己,突破退缩的自己,这让挑战变得更有趣。睁开眼看外面的世界,闭上眼观内心的境界。力量要从内心寻找,你会发现: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对她的老公王志的理解欣赏如是,“湖南人有个臭脾气(单引号,我在手机上暂时找不到这符号),不会撒娇,不会妥协,他们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有眼泪往心里流,受了委屈梗着脖子看天,自己决定的事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她喜欢和向往的生活状态是:“崇尚自然、艺术,每天都是新的,都在路上……”

    所有的这些也都是我欣赏的特质。我想:虽然家庭的背景不同,但有些人生的底色与追求是相似的。

    喜欢读这样的故事,因为在别人的故事中也看见自己。

    2020年度05本 喜欢程度:5星

    6.《岛上书店》【美】加布瑞埃拉

    也许我还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读文学小说没有读传记、散文、或心理学的书那样能让我那么感同身受。虽然也会被情节吸引一步步读下去,但会觉得书中虚构的世界离生活还是有点远。

    这是本月读的第六本了,没有状态多写了,也许因为有点累了,外在的环境让人心生倦意。

    整的来说,这本书虽有别人所说的温情,但我读着却有些凉意,没有想象中的温暖。也许是觉得主角作为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他的境遇没有我想象地那么美好。也许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生活中的美好不是纯粹的,是祸福相依的,是希望与失望同在的。

    现在不论在繁华的大城还是清秀的小城里,我与朋友相聚的最佳地方就是书店,因为它有我喜欢的文化的安静的气息,还可以放心溜娃,与朋友聊天。书店是一个地方,无论是度假小岛,还是大小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标志。

    文中说通过一个人最喜欢的一本书,可以了解一个人。想想,喜欢的书有一些,但如果说最喜欢的不好选。现在也许是《目送》,读了两遍,现在她在我随行的箱子里,即使不打开,有她在我会有一种心安。

    朋友们,你们最喜欢的书是哪本呢?

    2020年度06本 喜欢程度:4星

    7.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

    本周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声在外,第二次开启后才读完的。

    刚开始耐着性子听作者的各种背景介绍,直到读到已经四十来岁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画家高更是其原型)断然又莫名地离开安逸的伦敦的家与家人,才激起阅读兴趣想知道为什么——原来是为了追寻心中绘画的召唤;中间写他在巴黎的生活,读着其实挺不爽的,因为他,让那么欣赏他尽心照顾他的某善良画家竟妻离家散;直到读到最后他在南太平洋海岛塔希提岛上的生活时,我才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理解他遵循内心的声音,去追寻艺术的意义。

    文前导读说,此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自我与社会,感情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是心灵的对话。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不会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但可以去尽量去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边抬头赏月之美,一边赚取需要的便士。现在于我而言,书籍、音乐、舞蹈都如那皎洁月亮,滋润心田,又如太阳️般,明亮生活。特别是最近这个特殊的阶段,是书籍陪伴我度过这难耐的在家时光,是音乐舞蹈让心情明亮有色彩。生活很多时候的需要是可以并存的,需要练习的是平衡的智慧。

    书中给我启发的是主人公为了追寻心目中对于绘画的精神需要,能够那么坦然地安然地接纳现实生活中种种的磨难。

    于是夜深人静时,我沉下心来想我的喜欢到底还有什么呢?我想到了想把英语学得更好——让专业更扎实有底气,能听懂并与国际友人用英语深度交流。因此,我打算最近把读书的速度慢下来,沉下心来,开启英文小说阅读。

    我发现对于英语来说,我喜欢原版地道的发音,听比读更吸引我。于是打算从有原版配音的小说开始。本想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可这本书的开头实在不吸引我,我先改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去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中文版,也能找到原版配音,可配音虽好听,实在太快有难度。于是,又换成毛姆的《面纱》,这本书去年中文版和英文版(用薄荷英语软件)都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但我发现英文泛读对语言帮助的确不大,我需要精读,像画家般沉进那个艺术世界里去感悟,去琢磨细节。

    这几天还读了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他提到天才与机遇是可遇不可求,唯有勤奋是我们能够自己把握的。

    所以,对于喜欢的事情,无论外界是什么样的环境,也要调整心情,用勤奋的不怕吃苦的态度去不懈追求。

    是的,最近大环境中冠状肺炎的蔓延与此相关的难受与感动,小环境中母亲病态中的衰老与糊涂,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我需要好好地照顾自己,关心家人与他人,带着笑意去拥抱现在与未来。“月亮与六便士”,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生活与艺术,自我与社会,我觉得这些关系越平衡,越能见一个人的成熟度。

    最后,不禁又想起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现实后,仍能热爱生活。

    2020年度07本 喜欢程度:*****

    8.《富兰克林自传》富兰克林 &9.《我决定活得有趣》蔡澜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是一本理性的书,于是也用理性的方式去读,第一次在电子阅读时除了边读边划线做笔记外,还边读边写些许的感想。对书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和最后的《致富之路》的内容——有关他从一个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的印刷小工通过自我教育成为美国“国父”级人物的个人成长内容,我还是喜欢读的;而后面的第三部、第四部有关他从政致力于社会事业的篇章,是硬着头皮匆匆读完的。于是,想写写我对自我成长与教育的感想。

    读时做了一些笔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跳出脑海的是他办报纸秉承的原则是让读者觉得内容“有益又有趣”。文字反映了人的品味与价值观,我喜欢这五个字,“有益又有趣”,而在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的主要是有益,感受到了一位伟大人物的自律、自强、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蓬勃的生命状态。

    他如何自律?酷爱读书的他从读过各种的书籍和思考中总结了十三类有关美德的习惯,如下:

    一,节制。

    饭不可吃胀。

    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

    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可见,他的这些习惯既具体,又有可操作。他说:“习惯养成应一次专注于一项,循序渐进。”这种自省的精神和方法,对于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某些好习惯,很值得借鉴。

    关于第一项就是节制,我有些意外又觉得有道理。这几年来,读心理学的书多数讲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内心的需求,做自己,发现“本我”作为个体的需求。但发现有的需求也许就是欲望,一旦去追求时会让人头脑失去冷静,心神不定。当被动或主动节制后,的确又能恢复到头脑冷静,心情平和,思维清晰的状态。所以,分清楚哪些需求满足后会让人生有趣又安然,哪些需求会让人心生不安需要节制,这是需要辨别修炼的智慧。

    坦诚地说,认真读了几天这本理性的书后,感觉有点累了。于是,在买书友之前推荐的季羡林的散文《一生自在》时,无意看到了书单排名靠前的另一本书蔡澜的《我决定活得有趣》,以前也见过这本书名,这次被它吸引了,我决定读点有趣的调节下心情。果然这是本读来非常轻松的书,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我觉得作者写的还是挺真诚的,挺愿意读的,读它觉得是一位洒脱不羁、角色多元的男人在与你轻松地聊生活中各种他认为好玩有意思的人与事,生活的确就觉得轻松起来。

    读《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认识到理性在成长中的价值。理性让人能踏实地有根基地活着,求真务实是基础,给人的生活带来益处。而读《我决定活得有趣》,可以感受到感性的乐趣,感性的生活会给生活以美感和快乐。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我觉得的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课题,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去寻找平衡。

    10.《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塔拉

    这周一直沉浸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Tara的故事里,除了读完中文版本、看书评、写读书笔记、读书感外,我还买了英文版的准备再读,并看了几个她的英文专访。

    我想,从她的故事中吸引我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女人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在她的故事中,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我觉得,简而言之,她最想传递的信息与价值是: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

    在她的故事里,束缚她的主要是来自于她的家庭——她有一个不让孩子去学校上学、去医院就医、强势专断有妄想症的父亲。

    而跳出她的故事,我觉得受束缚的不仅来自于原生家庭,还来自传统文化环境——比如中国的孝道文化对人的束缚。

    LG看在德国的华人微博说,德国人的养老很社会化,老人生病住院也主要是医院的专人护理,不需要家人陪护,当然家人可以去探望。对死也看得很淡,觉得这就是自然规律。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中国的这种居家养老为主的传统文化负担,人到中年的生活的确会轻松自在很多。如果没有传统的孝道文化的束缚,在其他的人生阶段,我想,也会觉得自由自如许多。因为,身为独身女,远离家乡与父母,在北京成家立业的我,近几年来,对于家的责任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压力。现在,发现如果换一个文化环境,处境感受会大相径庭。原来,文化视角的不一样,会深深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

    故事中,Tara最终与父母难以调和思想,在受制于父亲的意志与控制和坚持自我的思想与自由之间,她选择了后者,远离了父母。而对于更多原生家庭有缺陷的人来说,我觉得启示在于先学会“分离”。“分离”是一门重要的人生课题,这是读日本作者案见一郎、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一个观点,它的观点是基于被誉为“自我启发之父”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学说发展而来。我觉得,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要学习与练习情绪的分离、思维方式的分离、生活方式的分离。因为教育,让我们有了新的视角,知道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更科学,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对于我的父母,如今我不再企图去改变他们,我理解他们的局限与错误,理解他们有固化的思维,这样就能和他们平和相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灵活地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断练习情绪分离。

    又忆起这几天与闺蜜的聊天,有关人生的选择与追求。在家乡身为法官助理的她在犹豫是否在三十多岁后仍然去考研,追求职业发展的专业与上升空间。她发来消息想听听我的看法。在确定这是她主要的一条专业发展之路之后,我积极地支持她去考研,尽管我理解也能共情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多么想平衡工作、家庭与自我的各种需求,但也许是受自身教育与经历的影响,我觉得每个年龄阶段都要有所追求。也许在有些人的观点里,三十多岁的女性已经不年经了,要以家庭、孩子为重,但我觉得青春的长久真的是在于人的心态。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位留学美国当过美国某学校校长的妈妈在育儿故事中写自己,尽管有了孩子,三十多岁的她仍然会积极地学游泳考深水证、考心理学的博士,不是为了证书,而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体现人生的积极追求状态。当初,我想了解并欣赏的是她的育儿观点——独立、自主、自由。现在想起,她自身的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于是,想起了最近想要把英语学得更好的打算。英语,的确是一扇开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窗户,以前学它有各种现实功利的因素,有对它语言节奏美的喜欢,有与国际友人用英语沟通的兴趣和乐趣。但沟通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我在观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Tara的英文访谈节目时,我发现,通过英语的交流与沟通,其核心是能够帮助我跳出自身的文化局限,了解世界不同人的看法和活法,获取不同的视角。

    了解不同人的视角,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多元与包容,这也是最近工作中的“群文阅读”课题想要挖掘的价值——通过阅读同主题,不同版本的故事,来理解、发现不同作者讲述故事的不同视角。

    结尾引用Tara的一段话,我觉得说得很好,“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11.《一生自在》季羡林

    今日翻完了这本《一生自在》,读的整体感觉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知识分子书写恬淡悠远的生活体味。

    像小晚所说,整体基调:热爱人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寒假小晚读时我就在Kindle中搜过季羡林的其他的书读了些,与这本《一生自在》中有不少内容重合的地方,这本里有其他版本没读到的,并吸引我读的是他在德国留学的生活。

    二十三四岁,为了更好的前程,别离少妻二个幼年儿女,冒着危险奔赴德国留学。本计划二年,因为想获得博士学位和战争,最后在德国呆了十年。其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到了废墟中德国城市的悲惨,但意外的是,他说:因为欧洲人崇尚力量,他遇到的德国人中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恨希特勒的。

    写起在德国经历的战乱生活时,他会忆起与友人在森林里漫步闲谈的美好时刻。想表达的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乐趣还是有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我很欣赏,我想这也许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11. 《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俞敏洪)&12.《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

    从读俞敏洪有关疫情时期的《老俞日记》开始读他的书,对他我并不陌生,印象中是创立新东方的成功的企业家。但读他的日记让我感觉到一种真诚、质朴、积极、乐观又平和的心态。于是开始找他的书来读。上周读的《在人生的更高处》,这本书和公众号里的风格相似,主要讲的是读书、旅行和对生活的感悟。吸引我的主要是他对读书的热爱。我发现他不仅阅读速度快,而且阅读范围广。作为同样以英语谋生的人,他更偏爱中文的各种人文类的书籍。从这点我感觉到了难得的共鸣。我曾说“英语是打开世界的窗户,而中文才能贴近心灵。”在他的故事、文字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特点。

    于是,本周我接着读他的书,挑的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其实挑的时候有点犹豫,因为书的介绍说是写给迷茫的年轻人。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并不很迷茫,在单位里也退出了青年团,算不上年轻人了。之所以还选择读它,不仅因为在Kindle里它的阅读量最大,而是相信青春主要是在于心态,所以自诩还是“年轻人”,同时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有种亲切感。我知道它是新东方的精神,在我十多年前刚刚从师范毕业寻找人生的方向时,我在新东方学考研英语时曾被它鼓舞,被教室里老师的热情、博学感染,被同学们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影响。

    因此,在一切似乎都四平八稳的日子里,我再次选择了解它,选择自喂鸡汤喝喝,其实鸡汤有什么不好呢? 能“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 读着读着,我知道了既然自己已经了解了老俞的故事,为什么还愿意再听,多听。因为在他的故事里,文字里总是表达着生命自强不息,努力积极生活的热情状态。这是我一直认同的一种生命态度。他说:

    “主动积极地生活和学习是人类幸福的出发点和归属地。”

    “每个人的精神都是一种人格、一种特质,一种勇气。”

    “人一辈子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尽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二是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做人的尊严。”

    “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

    “有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走多远,我们的脚就能够走多远。”

    “你在寻找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那点东西,你还在寻找着你心灵中所缺少的那点东西。心灵中所缺少的那点东西往往是永远不可能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只能用你永不停止的脚步,以及对每一天生活的感受来弥补。”

    “我也终于发现,一个人的成长有两个条件:一是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另一个条件就是生命的热情永不熄灭,不管你是多么卑微,内心的种子一定要向往天空,要尽力伸展自己的枝叶去触摸蓝天,去追逐天空的云彩。”

    “只有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也只有通过努力得到的收获才会使人产生较为长久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

    当一次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跳出舒适区去迎接生命的未知与挑战。而我也知道读书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于是本周我:

    认真、专注、高效地完成单位的工作;

    改变英语的学习方式,从泛听泛读到精读精学、做笔记,同时报了“21天英语演讲”课程来督促自己养成精学精练的习惯;

    参加zumba健身舞蹈的第二期基本功训练营,去精进自己对它的感受力与表达力;连续十来天每天上课、练习,录视频作业,又遇到复杂需要时时调动核心的舞步,浑身肌肉开始酸疼,身体感觉疲惫,心里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即使如此,既然选择了刻意练习走出舒服区,休息调整好,忍着心里的小情绪,接着练习。当自己一遍遍反复跟着视频里的动作练习难点慢慢觉得顺溜些时,当跟着音乐练习感觉动作更有节奏感时,愉快的感觉又慢慢回来了。

    接受写作社1900邀请,做“第一小组”的群主。原来我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是“不喜欢也不擅长做组织者”。所以当面对邀请时,我是有犹豫的。但转念一想,还是试着跳出“只愿意做积极的参与者”的舒适区,去面对、迎接未知吧!我知道自己肯定不是一个最优秀的写作者,但我猜想1900选择我,可能是因为“认真” “真诚” “友善”……这些我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特质。因为这种认可与信任,我愿意调整我的时间精力安排,跳出舒适区,去与写作社的朋友们共练精神瑜伽,共赴心灵之旅。去“解放自己的情感,同时获得通向幸福和自由的路径。”

    我喜欢老俞的故事与文字中表达的如是的实干精神:“定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我们拼的是耐力,拼的是专注,拼的是持久”…… 所以我打算无论是工作、还是自身的学习、兴趣,都要有目标,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专注地、耐心地沉住气地行动,相信收获会一点点地在未来体现。

    2020年度第11本《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俞敏洪)第12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喜欢程度*****

    13. 《人生海海》麦家

    通过主角“上校”传奇又曲折的人生故事,真切感受时代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从书中走出,会觉得幸运: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个人有更多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通过父亲、爷爷的秘密,感受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通过“我”和前妻的经历觉得:苦难如装在瓶中的黄河水,苦难之黄沙会慢慢沉淀在瓶底。清澈之水会逐渐浮出瓶上,让人依然在现世中顽强地勇敢地活着。

    人生海海:人生复杂多变,像海一样宽广。好好活着才是勇敢。

    《人生海海》麦家 2020年度第13本 喜欢程度*****

    14.《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历时两周终于把《百年孤独》读完了,这是今年读得最慢最艰难的一本书。

    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太有名了,记得以前背外国文学史时有它;同学朋友圈分享时有它还看见曾经的语文老师为此点赞;有人非常喜欢有人却说难以读下去……于是带着好奇我啃了两周的骨头。也许和这两周事多心不定也有关,每天只能读一点,直到今天看到故事的结尾时,感觉精彩又长吁一口气,终于读完了。

    读的艰难与他们又长又复杂几代人反复出现的名字有关——中间因此去看书的介绍,发现他们反复出现的几个名字是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的,根据特点大概去看就好了,也不管他/她到底是第几代。如群主建议,“囫囵吞枣”地读。

    也许我是一个习惯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读者?对于有这种瑰丽奇幻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有些不适应,还未能领悟到其中吸引人的魅力。也许以后有不同阅历和经历后再读读,感受会不一样。

    中间去看过几篇别人写的书评,印象深的是说就他们的孤独感来自于不懂得如何去爱。感觉:孤独与爱,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

    《百年孤独》2020年度第14本 喜欢程度****

    15. 《教育的情调》【加】马克斯 范梅南 李树英

    当我向有人文情怀的同学表达“希望教育更温度和个性化时”,她向我推荐了这本《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也在区阅读工程的书目单里见过,于是我立即买了回来。一听书名,就很喜欢,果然不似印象中的教育学的书籍那么严肃地一板一眼,读起来很亲切。

    “这是一本爸爸妈妈,校长老师们都应该读的书。一个个真实的儿童故事,如此似曾相识……当教育者用敏锐的触觉,在关键事件、关键细节中,倾听,观察、用同理心感受儿童,小步子跟进,让教育学的过程始终是‘生命在场的’,用积极心理学去关照儿童的‘秘密空间’,其过程就会变成教育的情调。儿童的成长就在‘情调’的导引中实现了,一个个的‘调调’,就优美地组合成了婉转悠远的人生河流。”

    读的过程,我体验的角色不仅是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更多的还在体验如何做父母与孩子沟通,如何作为人与他人保持一个彼此都舒服的距离沟通。思考如何将“敏感而机智”体现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当然,我觉得这是一门长久甚至是一生需要修炼的功课。如书中所言“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的。”

    “中文版的《教育的情调》连序言和后记仅仅182页,却是一本厚重的大书,因为它蕴含着人的生命,辐射着人的温度,散发着人的气息,激荡着人的情感,燃烧着人的思想。” 的确,是因为书中的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底色吸引着我,感受着与现实教育生活中不一样的色调。

    在我十来年的教育经历中,有因“荣誉称号”“公开课、论文获奖”等带来的成就感,但感觉这种成就感只能待那么一段时间,是一种外在的安全感。而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因为爱的传递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会在彼此心中持久地更加长久。用“心”来看“教育”,这是我想去的方向。

    很久没有兴趣去主动读教育类的书籍了,一直在心理学和文学类的书籍里徜徉。但这本无意中搜到的《致教师》却很吸引我。这两天几乎一口气读完,读时感觉真的很解渴也很有触动,作者在回答和描述我在现实教育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浮在冰山上和冰山下的问题和困惑,他真诚地描述和回答了教师群体的这些真问题。

    读它,感觉是在重塑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与热情。

    喜欢这本书,也和现阶段自己的状态有关。写作社有位伙伴在文章中说他在“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到关注自我的一个过程”,我说我经历过他的这个心路历程,但是不一样的是我现在好像在再次出发,去寻找自我与世界连接的价值。觉得自我的价值不仅是自己过得好,还有对他人的一种温暖与力量的传达,而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力。

    坦诚地说,有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的现实与现状让我把工作只当做工作,虽然也认真地做事,但并没有用心,我觉得很难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于是,我把幸福感寄托对爱好的追求;但,工作毕竟占据了我们人生那么多的时间,现在觉得,在工作中寻求幸福感成为了自身寻求幸福生活的一种需要。

    《教育的情调》(马克斯范梅南 李树英)2020年度16本 喜欢程度:5星

    16.《致教师》朱永新

    而读这本朱永新《致教师》就很契合目前的这种心理需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主张就契合了目前的心理诉求。

    现实的功利的教育肯定是会长期存在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有时候也会因它而焦虑。也许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主义才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戴着镣铐去跳舞,去关注自己能做的事,能改变的事。希望通过行动和努力,让身边的教育更加平和一些,更温暖一些,更个性化一些。

    书中提到专业发展的三个途径前两个是阅读和写作,感觉和现在在闲暇做的事情方式还挺契合的,只是以后的阅读会更广泛些,也会去读一些感兴趣的教育类的书籍。

    整本书读下来,印象最深的是,做教育的人要有理想主义,具有诗人情怀,去挖掘生活中诗意的内涵的美。

    而每位自身活出并传递这种诗意美好的人,就是一位好教师。

    《致教师》(朱永新)2020年度15本 喜欢程度*****

    17.《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 汉芙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这是豆瓣中对该书的介绍。

    薄薄一本,很快读完。中间刻意让自己停下来,慢慢回味。因为读它,需要慢下来,好好体味,体味阅读之趣,体味一封封书信往来的慢之美,体味这种隔着距离的阅读,书写如何作为桥梁沟通着彼此的心灵。

    有人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我喜欢最后书评中的这段话“我想,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慰籍,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念。”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汉芙 2020年度17本 喜欢程度*****

    18.《耶路撒冷》徐则臣

    读一本书,就如同与一位朋友相遇,告别时想留点纪念。有的书,会情不自禁地触动内心,有的书则像隔了层窗,读它似乎在读一个别人的世界,读这本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就有这种感觉。读它是因为《遇见美好读书单》里有他的三本书,徐的书或多或少都与我的第二故乡北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吸引我,而这本是我在kindle中能够找到的一本,介绍中说它是70年后的心灵史,于是决定读它。

    读它的过程,也颇考验我的耐心,算是本年度耐着性子读完的第二本书,虽是小说,但却似散文般的行文,有大量的回忆与抒情,读到50%时有点想放弃,但我爱坚持的性格鼓励着我还是接着读完吧,不要半途而废,今日读完后去看书评,发现不少读者也有这种冗长的感觉。不过看到中后段时,又有了继续想读的兴趣,于是今日跳过不着急做的工作,终于把它读完了。

    读时一直好奇书名为什么叫《耶路撒冷》?男主人公初平阳到底最后是否到达了耶路撒冷吗?读完后我的理解是耶路撒冷是他心灵世界的一个想去的地方,一个纯粹的可以赎罪的净土,但我又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因为“童年伙伴自杀时自己由于害怕没有及时呼救而影响了最佳抢救时间”的负罪感,选择远赴耶路撒冷去寻求心安?当时的他还是个小孩子,因为害怕而惊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人的内心是不是给自己背负了过多的十字枷锁?

    整个故事读下来我也觉得有些压抑,故事中穿插着许多男主角初平阳作为北大社会学博士写的专栏文章——写关于70后对爱情、婚姻、故乡、生活、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故事。我觉得正如豆瓣书评中有人所说,虽然他力求通过故事写社会现象,但书中的感受、经历、体会还是挺私人化的,我感觉它的文字深沉、悲凉、通透中透露着些许期望。

    记得季羡林在他的随笔中讲读书时说:好书是给予人读后有积极、信心、乐观等正面的价值。有时候我在想,读这样有些压抑的文字的价值是什么?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珍惜热爱自己现在的生活吗?

    《耶路撒冷》徐则臣 2020年度第18本 喜欢程度****

    19.《阅•己》若衫

    《阅•己》的作者若衫,不是一位有名的作者,这本也是她的处女作,但我读着同在北京的同龄女性的文字,却觉得那么亲切,贴心。在自序中她说,在国外学新闻的她放弃了曾经的记者和猎头公司的工作,而选择做了心理咨询师和写作者——只因为追寻了内心的声音。因为她慢慢发现:“我爱的是文字本身的美感,是文字发自内心自然流淌的感觉。”“愿余生能够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这样的勇气和行动力让我欣赏与佩服。

    全书从自我、关系、成长三个方面,从一个个身边人的案例故事讲述,她的感受与思考。语言真诚、细腻、乐观,贴近生活与内心。读罢后,还愿意重读、重温书中喜欢的文字。

    有的语言读着舒服有共鸣:

    既然要看更多的风景,既然那么执着想把内心的期许变为现实,便只能带着焦虑、孤独与勇气上路。做想做的事情,成为想成为的人,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求索、这份折腾,是读懂自己最真切的方式。而我们,只有读懂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如何度过一个人的时光,决定了你生命的质感”:

    一个人只有真正发自内心、为自己去做事情,才是你生活最本来的样子。也真是你做的这些事,真正决定了你是谁。你去读书,生命把“腹有诗书气自华”给你;你去健身,生命把健美的的体魄给你(我补充两个词:活力、热情)……你去探险,生命把未知的美好给你。

    “一个人”爱它的人将它理解为“独处”,绚烂丰满。但更多不爱它的人,将它理解为“孤独”,寂寞难耐。

    “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间;我们必定是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蒋勋《品味四讲》)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只要花一点时间,你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重要的是,你要耐得住寂寞,允许自己去找,而不是急急地抓住某个人,某件事,迅速逃离……心之所向,必须自己花时间去寻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就会是一幅构图得当的画作,你也好,与你联结的人也好,各自舒适相宜。

    这些文字都与勇敢地做自己,安然地独处有关,让人心安中又有一种力量,在阅读中能体验到岁月静美的感觉。

    有的语言,与之前的想法有差异,给我启发:

    “爱并非寻找或分辨与自己相似的人,也并非接纳喜欢自己的人,不是用爱来填补两个人的差异,也不是用爱将一方拉向另一方,为两者的差异而喜悦,才是爱的真谛”(尼采)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爱的世界里,最好的付出是你的快乐。

    PS:下周开始去学校培训做复课上班准备了,所以写这篇读后也纪念下这段在家有较充裕读书的时光吧!

    《阅•己》若衫 2020年度第19本  喜欢程度:*****

    20.《品味四讲》蒋勋

    “快不一定是美,有时候慢下来才是美。一种缓慢的心情,一种跟物质慢慢接触的情感,才有可能变成我们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种态度。” 所以这段时间,读书很慢,慢慢读,慢慢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至始至终觉得,读书不是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蒋勋的《品味四讲》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在慢悠悠读过后,将喜欢的文字整理了一遍。喜欢蒋勋的文字,温润如玉,如温煦的阳光,醇香的咖啡,微醺的爵士乐,沁人心脾。

    关于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从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这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吃之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例如做食物)

    人世间的美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和谐。

    在生活美学里,美是你学会了互相搭配。就像合唱团里的高音、中音、低音三部合唱,相异的曲调最后形成所谓的和谐。

    吃辣的民族,吃辣地区的人民,好像真的是讲话声音很大声,声洪气壮,个性也非常豪迈直爽,你会发现味觉的美学是跟个性息息相关的。

    美学在食物里最容易表现出来,就是因为一桌子的菜肴中间,从前餐到甜点,其实就像一个人生的搭配。

    生活美学其实是安慰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在料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提供给我们最精彩的味觉的美学,从品尝食物开始,建立起自己对生活周遭所有点点滴滴小事物的注意。

    衣之生活美学

    什么叫美,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在谈衣服文化的时候,一直希望朋友们可以了解到,每天换新衣服,是一种快乐;可是不要忘记留着几件你非常珍贵的衣服,那是另外一种快乐。美的快乐,很难用纯粹的物质来做衡量,就给自已另外一种不同的、怀旧的快乐吧!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所以服装最能够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住之生活美学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房子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做家。

    那个“窝”的感觉,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你可以窝在那边,读你喜欢的书,听你喜欢的音乐,那种开心就是你有一个熟悉的环境。

    行之生活美学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何要那么快走完全部的路程,我觉得可以慢慢走,每一段过程,每一份,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做一点欣赏。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与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给自己一个窗口

    如果给自己一个窗口,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形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美在于点滴的生活里。

    蒋勋《品味四讲》2020年度第20本 喜欢程度:*****

    在这特殊的2020里,因为疫情被再度困在家里,还好有读书聊以慰藉,可以以文字为伴;通过整理,发现2020这半年没有虚度,一点一滴,文字为证,身心在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年度我的书单与读后感(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qe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