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移动互联网,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内容大爆炸的时代,作为广大进步青年(中年)中的一员,我也曾鸡血满满地去阅读各种畅销书籍,关注各个大V公号,下载各种知识付费APP,上各种高大上的MBA课程,以其获得一种“我又进步了”的成就感和缓解各种“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焦虑。这样折腾下来几年,冷静反思,踩过不少坑,也总结出来一些学习心得,恰逢周末心情不错,更是带着简书好久没更新的羞愧感,敲下了这篇文章。以下经本人亲测有效,未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大家切记去其糟粕哈…
1)认识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现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音频/视频/纸质书/线上课/线下课程等等,哪种有效因人而异。有的人是听觉学习型,有人是视觉学习型,有人喜欢自己学,有人喜欢互动。没有优劣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同时可以多种结合,像我就喜欢读了纸质书,再去找音频来听书加深印象。
2)明确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
比起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漫无目的地去刷各种内容,我更喜欢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去学习,一段时间内集中高强度地去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知识框架。像之前对沟通演讲感兴趣,就找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和课程来学习。
3)筛选经典,反复研读
每个领域都有标杆性的人物留下的智慧宝藏,想要了解一个领域,要从经典开始。如心理学领域的弗洛伊德,哲学领域的柏拉图,营销领域的菲利普科特勒等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由于它的普适性和弥久常新,所以一定要反复读。我的床头就有几本固定的枕边书,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翻一下,而随着自己经历和见识的不一样,每看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当然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选取一些最新的理论知识加以补充,互相结合,辩证地应用。
4)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在看一本书或听一门课的过程中,我喜欢记笔记,把一些有触动的值得思考的观点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读完以后再把书中的主要观点整理成一个思维导图,确保自己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形成思维框架。这个过程也让知识得到强化。
5)内化与分享
比理解更进一步的是内化,这要加上自己的深度思考。有些书成书年代已久远,某些观点未必符合现在所处的时代,就要批判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观点完全可以跨领域应用,就要举一反三,如心理学之于营销,生物学之于创业。有些书与其他书籍的观点或不谋而合或针锋相对,这就需要辩证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结合自己的具体问题,深入思考理论的应用场景,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时,把它像一根线一样,编织到自己已有的思想体系里面,做到融会贯通。有机会的话,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讨论碰撞,不断完善。
6)实践验证
实践出真知。没有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知识不属于你。回到最初的问题,找机会大量实践,再对理论进行迭代优化。从知到行再到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跨越的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