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是一本记录3个孩子的妈妈考上哈佛研究生的事,一般人会感叹太神奇,作为医生本来很忙,还是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两岁,最小的2个月),她是怎么做到的,请看她的成功法宝。
一是利用一切琐碎的时间,只要能用上的都可以,而且为做到了那么一点点感觉开心。这和《福格行为模型》里说的,只要我行动了,哪怕微小的,也会感到惊喜,而不是,如果结果做不到百分百的满意,就迟迟不肯去行动,哪怕记一个单词也好。作为有了孩子的成年人,如果希冀有大段时间拿来学习,这个愿望多半要落空,那么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就拿来做喜欢的事,就会让自己开心。
如果能想着“时断时续也是理所当然的”,一次的进展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能觉得“也行啊”,而且,能够一眼就发现继续进行的时机。
原来是考虑一个小时为单位能完成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后来变成考虑十分钟、五分钟为单位,有时更加短暂,两三分钟为单位。我们经常觉得几分钟,浪费没关系,每天把这些碎片化时间积累起来,也有很多了。
比如填写一份表格,如果想着有了一次性全部填写完的时间后再写,往往难以着手做。如果能想着“先只是填写姓名一栏也行”,“只填写一行也可以”的话,就容易办了。有时,一旦着手做了以后,会发现比原先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关键是去做,不论什么事情,开始做了也会容易的多。
二是接受有不得不做的事,这样想做的事才变得难能可贵。作为妇产科医生吉田必须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和做家务,总是受到时间的制约。可正是因为承受着诸多沉重的负担,处于无法动弹的状态,才涌现出强烈的“想要做什么”的心情。正是因为有如此诸多不得不应付的问题,内心的“想要做什么”“想要变成这样”的想法才变得更加强烈。确实如此,因为经常有不得已,想做的事情才变得特别可贵,做成一点点才特别开心。如果,有了大把时间,反而觉得无聊。比如,到了周末因为有大把时间,又没有安排好怎么利用,反而觉得非常无聊,如果只是做一件事,久了会厌烦。就拿看书来说,平时说没时间,但是在工作日,因为太繁忙,偶尔看一眼书,反而觉得好开心,会更专注地投入。
正因为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才会因为想做的事情而获得解放;而正因为热衷于想做的事情,才会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的辛苦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一想,似乎搬砖时就不会觉得苦哈哈,再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就是苦中作乐。工作和育儿都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正因为受饥饿感和焦躁感所驱使,这些不顺利反而变成了动力,“无论如何也要成长!要改变现状。”没有时间,不顺利这些“障碍”,实际上正是引导自己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大门。因为你所认为的墙壁,实质上只是带有把手的门罢了。
三是交叉做事。一直说要专注做事,吉田提出了交叉做事,我觉得也可以借鉴。我一直埋怨自己做事容易被人干扰,比如被打岔后就做别人询问或安排的事,到了家后思考工作上的事,为此经常埋怨自己。
吉田,会在闲暇时间,想论文的构思,写的时候就直接写。我现在就接受思绪的突然飘忽,没有什么是定式,一直去做才是。
反观很多人,喜欢做就做一件事。比如要考试了,就集中精力看书,要把正常开展的其他事情拖延推后。因为怀孕了,就专心生宝宝,退出职场。
吉田正是会利用时间,同时开展多项任务的人,她知道她去哈佛读研究生,工作单位不一定同意,她就利用生娃休假的时间,争取去读研,请假就方便了。
四是要善于请人帮忙。因为要兼顾家庭、上班,忙不过来,他们请了家政人员帮忙。到了美国后,因为租房出现种种问题,在聘请律师时,说出了自己的困难,让律师帮忙打赢了官司。在毕业时因为学分出纰漏,导致不能及时毕业,她就写邮件诚恳的请相关人员帮忙,最后顺利毕业了。
所以,想做就去做,不要说没有时间,换个角度阻力变动力,行动起来才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