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辰认为,此诗“蔹蔓于域”是承继上一章的“蔹蔓于野”来说的,“域”应该是“野”的茔域(界域)。
“野”是什么?它有界域吗?
《尔雅•释地》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jiōng)。”
( “邑”,《说文解字》:“国也。”
《说文解字注》(大意):国也,郑庄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我的先君新近在此营建国都)。”《左传》里凡是称呼别人的都城就叫“大国”,凡是称呼自己的就说“敝邑”——古时候国、邑是通称的,是一个意思:一国之都城。
“郊”,《说文解字》:“距国百里为郊。”《周礼•地官•载师》里有“近郊、远郊”之说,郑玄注解说“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牧”,《说文解字》:“养牛人也。” 邢昺《尔雅注疏》:“言可放牧也。”本义之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
“野”,邢昺《尔雅注疏》:“言牧外之地曰野。”郊外之地总称“野”,依其离都城的远近,又可细分为“野”、“林”、“坰”三类。《周礼•秋官》:“县士掌野。”郑玄注: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
“林”,邢昺《尔雅注疏》:因为这地方离都邑远,伐薪的人少,其土地上可以长出森林来,因此得名“林”。
“坰”,邢昺《尔雅注疏》:“林外之地,最为远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