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
少时读这篇文章没啥感觉,文词自然,写意练达,应该说和读前后赤壁赋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清风许来,水波不兴。不知东方之既白,飘然若羽化而登仙,我们读来是何等快意江湖,一簑烟雨任平生。简直不是看文章,直接给你带入羽化的仙境,山水,文章和人其实和自然融化了。
文章既自然的表达
手法或者写法也只是表达的自然,文章的形式确实需要某种合理的安排,可是如果没有生命内蕴的积累,手段于此時也会显得无力,甚至有损文章的思想。
现在读这篇短文的感受要深刻的多,说实话要讲完不是简单的事情,可能还是需专业的学者去讲,这里只谈一点个人的感悟。
文章虽然简短,表现手法却是丰富的,自然的,作者不是正面描写月光,而以時间为顺序,以空间的高低,远近侧面描写月光,一个如字,在这里已经做了提醒,不仔细续你或许真以为积水空明,很容易让你认为确实庭中有水,等到读到最后一句月色的描写,盖竹柏影也,哦,这原来是月光照在庭中松柏的倒影。
东坡居士平生功业看三州,苏州,黄卅,澹州,其实是越走越远,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离权力的中心越来越远而诗文却越写越好。
文人的夲色一脉相承。
小石谭记,你看,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只是东坡天性旷达,他自称和张怀民是闲人,其实家国情怀终未释怀,他不是隐士而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痴者。有一个朋友陪伴在月色如洗的古寺做一次夜游或许不会大孤寂。
谁言居士痴,更有东坡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