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下映前安利了这部据说是中国教育清流的励志片。
虽然很多情节太过牵强粗糙,比如教导主任把状元儿子整疯了;比如实习老师第一次去家访便要求以后都去给人家做饭……以至于我和先生两个“理性、求真”的理科生,在观影中不断的相互安慰“剧情需要”、“电影、电影,别太认真”……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跑偏,电影的重点是父爱,是教育,其中的理念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反思的,这也是片子的初心吧。
两个场景印象很深:
part1.
当马爸爸接儿子回家,鼓励他一定可以逆袭成功,儿子是完全没有信心的。一直被骂缺根弦、笨、蠢,所以他也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年级前十”,对这个长期垫底儿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爸爸始终坚定的相信孩子是最棒的,说了一些话,最后孩子从爸爸眼里看见对自己的崇拜,他看见了,听见了,感觉到了。那一刻,孩子开始相信他可以,可以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影片中,孩子眼里突然有光了,他问爸爸“我们从哪一科开始学习?”,孩子主动想学了,行动了。
这一场景让我想到NLP思维逻辑层次,如何让人主动行动,主动改变?只有从顶层的愿景、身份、价值,在上面做功、建设,才会引发积极有效的改变环境,产生行动,提升能力。
对于那个十二岁处于情感满足和精神满足交接期的孩子来说,爸爸的崇拜和信任,以及对未来身份的渴望就是最大的激励,爸爸认为他可以,他开始相信他可以,可以变为学霸,可以实现梦想,只要他想,一直想,就能实现。于是,他立刻关注到当下,我该做点什么以实现梦想。电影就这么完美的演绎了思维逻辑层次。
如同电影中马爸爸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箭靶,知道射出的方向,如果箭靶都找不到,你整天练习拉弓有什么用?”。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拉弓练习会很容易厌倦,放弃。当你看见箭射出的方向,拉弓才有意义,才会如琢如磨,不断的自我修正。
part2.
马爸爸送孩子上学,途中溜到草地去感受大自然,他问孩子,
“你不是说背那么多优秀作文为什么还是写不好吗?你知道写好作文的关键是什么?”,
“真”!
所以,马爸爸让孩子躺在草地上去闻去听去感受,去看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马爸爸说的“真”,我理解就是感受,打开孩子的感知力,有感觉,才能输出感情。一味地背优秀作文,只是在技法上做功,而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文章,是心的宣发。当然,仿写也能写出好作文,不失为一条拿分之道,或者专业写手之道,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为什么写作文,是为了写而写,还是为了通过文字梳理你的思维,复盘你的感受,升华你的认知,那么,道路可能就不同了。还是片中那句话,关键是箭靶的方向在哪儿?初心在哪儿?
育儿套路深,看场电影都忍不住学习、连接,老母亲炼达之路漫漫而修远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