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诗舍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作者: 思颖splendid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9:33 被阅读141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夏末秋初,宁静的夜。万物仿佛沉睡,其实可能只是“假寐”。惊鹊、鸣蝉、蛙声,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常识。其实,除了枝头的鹊鸟,他未必能亲眼见到藏在暗处的知了和青蛙,对于这些生物的感知,更多的是靠听觉。惊鹊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主要也是别枝那一刻的鸣叫。夏日的稻田,白天是酷暑闷热的,夜晚是清风拂面的。细小的稻花,在微风下各自授粉,一点点飘落在稻田下平静的水面上——这水面,也只有一指深浅

    稻谷在灌浆,还不够丰满,但是秋天的丰收已经可以预期。行走在稻田边,手脚可能会被长满毛刺的稻叶勾住、划出白痕乃至血痕。不必矫情、不必大惊小怪——玫瑰花也是带刺的。

    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

    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只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意思是一片蛙声伴着阵阵稻花香,预示丰收在望。听取:听到。一片:连成一体,到处都是。蛙声本无意,却认为仿佛有心在预报丰年,寓情于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读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cu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