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整理
采访回来后,我急于整理材料,要为写一篇走基层的稿子做准备。
其实,到南通采访,为保证起见,我做了二手准备,在录音上,用二套方案,一是手机录音,二是录音笔。
我将手机录音的下载到电脑上,开始整理。当我整理近一个小时后,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特别是一段话,要反复地听,听了十多遍,往往要被当中某个英文词难住,也弄不出个什么名堂来,也不知道里面都说了什么,十分着急,无奈,只得请妻子帮忙。
好在妻子没有拒绝,她对着电脑,认真记录。后来,我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她把一段内容反复地听,我想,她肯定遇到麻烦了。我来到她的跟前,果然不出所料。别急,慢慢地来。我说。
洗碗的时候,妻子一旁继续整理。忽然,我听到一种另类的声音,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就是人物说话的声音特别古怪,声音拉得特别长。我问妻子:你用了哪个功能。妻子说,用了“慢”的功能。尽管用了很多办法,仍然没有整理出个所以然。
看来手机录音不乍样,下一步就要看录音笔了。我对妻子说。录音笔,效果肯定不错。但愿如此。我说。
星期一,同事将录音笔录的内容发给我,我试听,效果非常好,差点叫出声来。是的,手机录音当然没有录音笔好。同事说。
这次南通采访,光录音,就有五个多小时。可想而知,如从头到尾整理一遍,要的是时间。整理时,我一边记录,一边收听。虽然声音放大了几倍,但是,一些关键的术语还是难住了我,有些地方,无从下手。
往往一个营销案例,我要听十多遍,还是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有时,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年龄大了,不如年轻人,加上我本来就有耳背,这样,给整理材料,带了一定的难度。
终于,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将录音整理了一遍。那天,总编来到我跟前,他关心地问,稿子写得怎么样了?快了。我说:正在整理录音呢。你加快点。总编走后,丢下这句话。
那些天,我满脑子都是录音时人物留下的声音,脑袋都要炸开。在地铁上,我给自己下了一条死命令,无论如何,要克服困难,将录音的内容再整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再次整理录音,我捡回了许多遗漏的材料,也是关键的东西。这些,才是稿子里真正需要的。
三分写,七分采。材料整理结束后,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稿子完成了,心头一块沉重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四十二、榜样
到南通采访,我有个意外的收获。
随行五人中,有一位年长者,话特别多,更多的时候,搅得我们一刻也不得安宁。他在自我介绍时,这样说的:卑下今年69岁,上海交大毕业后,在《解放日报》当了二年记者,后来在12出版社做了二年编辑,现在创办一本期刊。听罢,我不得不佩服他。特别是那几个令人羡慕的关键词:上海交大、解放日报。非常吸引人的。
他对身边的两位年轻记者说:在你们面前,我的资历比较老,也就是说,资格老。转身对总编说:他们两位,你要好好地培养。令一旁的我真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小看他的言行,对我影响很大,确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敲了一次警钟。
老者姓奚,退休后,在一家上市公司当总经理助理,一个月杂七杂八也能拿到一万元。他着装朴素,没有官架。通过与他一天半的接触,此人确实如他自己所说,性格开朗,不回避任何问题。他年近七旬,但是,他的智力不比我低,思维敏捷。从他与企业家采访中可以看出,他说的每句话都会带出一二个好词。比如,对于文字,他会说,对文字情有独钟。用他的话说,就是学到老,活到老。
有人问他,双休时间为什么不在家休息,跑到外面来,不觉得累吗?奚老总是说:我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出来的,主要是想图个快乐。与奚老相比,在这方面,我远不如他。
乍到上海,我整天待在“家”里,坐吃现成的。以为自己年龄大,五十四岁,不愿到外面做事,但是,看到奚老那充满活力的样子,仍然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奔波,我茅塞顿开,忽然明白,原来,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不仅如此,奚老的言谈举止非常了不得。特别是,他对问题反应特别灵活,说话的声音宏亮,批评人直截了当。
晚上,总编说;要编辑一本名录。我自告奋勇地说: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顿时,一旁的奚老发话了,说:这个简单,你还是把你的文章写好吧。这下,我没的撤了,本想表现一下,却无地自容。
早上,与奚老吃自助餐,奚老的饭量特别大,光吃粥,他就吃了四碗,令身边年轻人刮目相看,当然,我只吃了一碗粥,无法与他相比。
采访回来后,我把与奚老相处的事,告诉妻子,妻子听了,认为我的发现很重要 ,值得参考。奚老是我的学习榜样!
四十三、新单位
走进新单位,与原单位所不同的是,这儿环境优美,风格独特。
当我推开公司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制作精美的钻井平台、海轮的模型,维妙维肖,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自己置身于宽阔的海面上,令人陶醉。我来到模型跟前,欣赏钻井平台、海轮,长时间舍不得离去。
左右墙壁上,挂着数个精美的镜框子,里面有巨幅彩照,仔细打量,那是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与专家的合影照。起先,我还以为他们都是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呢。这让我想起原单位,上了二楼,可以看到楼梯口上,挂着十多个镜框子,里面摆放的全是董事长与不同人物的合影照。
经过几天的接触,方知,镜框里的人物,并非董事长或总经理,而是部门的领导。一段时间,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让人非解。人家宣传董事长或总经理,这儿却宣传自己的员工。
每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能听到一句“做好今天的工作,坚持到底,永不放弃!”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因为乍到,所以,对这儿的情况不太熟悉。每天,我只顾埋头按指纹考勤,上楼。有天早上,我照例按手纹,正要上楼,看到列队中的编辑部主任小栗向我打着手示,他让我列队。顿时,我有点莫明其妙,毫无准备地加入到他们行列中去。
走到他的跟前,他身子往右移,让出一点空间,示意我站在他的旁边。不一会,栗主任上前说话,像是总结上周的工作,听罢,觉得挺有意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运营总监小陈讲话。小陈,长得瘦小,年龄不大,估计才二十出头点,他的口才了不得。他捧着平板电脑,右手不停地在电脑上运作,切换页面。
说真得,我活了大半辈子,这样的列队,我还是头一回参加。站在队伍里,仔细打量,足有三十多人,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结束的时候,听得小陈高喊“做好今天的工作,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大家跟着高呼口号,我不好意思喊出来,只是跟着他们拍手掌。
这儿,给我的印象是,整齐划一。据介绍,办公场地有八百平米,上下两层。
更有趣的,还是中午吃饭。餐厅在办公室隔壁。推开门,一张三个平米大的饭桌上放在中央,桌上摆放着不锈钢的铁桶,里面盛满了热气腾腾汤。只见员工围着桌子埋头用餐。用餐的员工中,二十出头的人居多。
两位炊事员年过半百,其中一位阿姨挺有意思的。一天,她来了兴致,在写字板上,不用打草稿,即兴发挥,以《写给圈子里的朋友》为题,倾刻间,写下数百字的短文。当她写道“三个老男人”时,有员工建议她,把“三个老男人”改为“三位帅哥”,她不予采纳。顿时,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公司周总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这次与他一齐到南通采访,采访期间,算是对他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整理录音时,每当听到他的说话时,非常有趣,我越听越有劲,他的声音不但宏亮,大有明星的派头,感觉他在说相声。
四十四、邻居
我们主要是为客户服务的。所以,要与五百多个客户打交道,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办公楼上。办公楼有四层楼,我们在二楼。隔壁有一客户,是一家小公司,他们几年前在办公楼上租了一间作办公室,老板把家舍也带过来了,因此,我们称其为邻居。
与这样的客户为邻居,自然,这儿也就热闹多了。每天,邻居家的女人总是抱着她那半岁大的孩子到我们办公室窜门。她怀中的孩子,长得机灵的很,挺逗人喜欢,看他好玩,我也乐了,上前便对孩子说:叫爷爷。孩子不语,可能还不会话。谁料,那女人不同意,让孩子叫我大伯伯。哈,哈,我的外孙子都比这孩子要大呢。我说。你是那年的?女人问我。我实话实说:五八年的。我还以为你比他爸爸小呢,应当,应当的。
邻居就在隔壁,因住的地方小,巴掌大,她常抱着孩子在走道上踱步。一天外面刮着风,气温陡降,我冷得直哆嗦,看见她们母子在走道上,风很大,我关心地说:这儿的风很大,别让孩子受凉了。女人听了,立马将孩子抱进屋里。
与他们为邻,奇怪的是,我还从没有见过女人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终于有一天,我正在吃中午,听到一阵男人的大声吼叫,听声音,不太明白,也不知道他嚷着什么,第一感觉,是男人在骂街。
最有意思的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一阵阵吹口哨的声音,这口哨声,听上去,也不是什么曲子,杂乱无章的,重复着,都一样,一个调子,后来,路过他们门口,看到女人在给孩子把尿。水柱从孩子那儿喷射出来,以后,听到这声音,我们都会偷着笑,又是女人在给孩子把尿了,觉得挺好玩的,渐渐地习惯了。
路过他家,总能看到屋里乱七八糟的,孩子在地上爬,女人跪在地上抹地。里面的一台电脑开着的,通过屏幕可以看出,主人喜欢玩游戏。后来,这里纯属住家了,不再是办公室。
一天早上,我来得特别早,单位开展比武。我拿着摄像机,对准观众,从左往右边摄像,镜头里,我看到一女人抱着一个孩子冲我笑呢。没想到,邻居一大早也来看热闹,我将机子对着她们母子俩拍照。活动结束后,我开始回放,主要是看看拍摄的效果如何,没想到,那女人也在一旁欣赏着。
她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她与我挨得很近,女人身上的那种特有味道,飘进我的五官。
四十五、陪同
中午,我正在吃饭,坐机响了。接听,得知下午一点半,将有一批外国人来市场参观,要我准备照相。
来到不大的会议室,客人已经到齐了,只见桌上摆放着水果和点心。圆桌上围坐着二十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我看来,他们一般不会去动桌上的水果,只有亲眼所见,才改变了我的看法。老外看上去,饿坏了,他们大口地吃着。我拿着相机,实在拍不下去。
很快,老总开始介绍市场情况。这时,会议室里只听见老总的声音。我不停地拍照。老总介绍时,稍作停顿,翻译人员跟着翻译。像这样的场面,我还是头回遇到。
双方还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互看产品。一切结束后,便是组织他们参观。我以为老总亲自陪同,我也好多拍些参观的图片,岂料,他转身对我说:老王,你带他们去参观。老总的话音刚落,让我措手不及,一点准备也没有。我没有丝毫拒绝的理由,立马答应。
答应归答应,可是,带他们参观的路线,我没有一点谱,因为,我上班没多久,对这儿还不熟悉,从哪儿进,从哪儿出来,满脑子都是空白的。我凭着自己前不久,绘制市场示意图的那么一丁点印象,立即想出一个参观路线,也没向领导请示,带着他们下楼。
我在前面带队,客人们紧随我后,来到商务大楼外,看大家到齐了,我对翻译人员说:我们先往前走,到那儿参观。看着身后的外国人,我愈加觉得好笑,不是笑他们,而是笑我自己,才来几天,就陪外国人参观。
来的人都是专家,他们进入仓库后,只顾埋头看样品,针对一些品种,觉得新鲜,立即围了上去了评论着。有的老外还拿出相机拍照呢,有的人舍不得离去。
市场内仓库多,道路长,这时,年纪大的,对翻译的说什么,我不知道。翻译的对我说:他们不想到前面去了,走不动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不想陪下去了,希望他们早点走,这样,我也了却了一件事。不料,他们当中有人提出,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参观,我没有向领导请示,直接带他们去,后来,我将这事向领导汇报,领导没说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