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节选

道德经节选

作者: 花间精凌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15:58 被阅读0次

    古之善爲道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豫乎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儼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敦乎其如樸,渾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呈。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人不以圣为圣,不以功自居。

    深不可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上感下化,上感下应

    你把认定去掉了,你就不一样了

    一次、两次会产生影响,但是几次之后我们就没有没有感觉了,进入到无意识。

    弃掉见即我要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五个层面,天地人鬼神

    如是,似是而非的自在

    恍惚而不昧,交界的智慧

    恍兮惚兮,明觉,明明白白

    知道后天自然可以找到先天,知道先天自然知道后天的发生

    《老君指归》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其次莫崇乎天地;其次莫著乎阴阳;其次莫明乎大圣。夫道德,所以可道而不可原也。神明,所以可存而不可伸也。太和,所以可体而不可化也。天地,所以可行而不可宣也。阴阳,所以可用而不可传也。大圣,所以可观而不可言也。故度之所度者知,而数之所数者少,知之所知者浅,而为之所为者薄。

    有,名万物之始 ;无,名万物之母

    走出昧的状态,还有徼的状态。

    “徼”(jiào)这个字是标准的形声字,其中“彳”是形旁,表行走,“敫”(jiǎo)是声旁。即使不认识这个字,由双人旁“彳”也能知道,其义当跟“行走”有关。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把具体语境抛在一边,然后千方百计在字的声旁上做文章,拉拉杂杂罗列一大堆,最后把“徼”解释为“喷射”,真是荒唐,根本连最基础的语文常识都不具备。

    《辞源》对“徼”的解释有三义:①巡查,巡逻;②边界;③见"徼妙"。“边界”显然是“巡察”的引申义。

    《道德经》的这个“徼”字,应当是老子借用来表达他自己的哲学概念的,如同“道”。所以,《辞源》的“徼”字条为《道德经》单列一义,是有道理的。不过,它把“徼妙”解释为“微妙”,即"徼"、“妙”同义,却不能令人信服。还是王弼的解释更合理:“徼,归终也。”一件事物最终的结果,最终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徼”。题主所指牟宗三所发明的“徼向性”一词,就是据王弼的解释而来。事物的发展由微至巨,其间总有它的一个方向和轨迹。而它起点的至微和终点的至巨之处,都为常人所不见,必须无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

    大成者,反其道而行之

    擅速者不及

    擅成者不行

    不以好为好

    圣人不以圣为圣

    强壮自己的根基,机遇自然来到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最大的善是真心想要做的事。

    阴德,就是看不到的“德”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节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jc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