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我们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
我是南京人。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别说一年四季的盐水鸭,夏天一锅老鸭冬瓜汤也是很多南京人家里的避暑必备。南京人也喜欢吃萝卜,因为人憨厚朴实,南京人喜欢称自己为南京大萝卜。
南京的路早年就扩建了,当初骑车上学的路已经在记忆中逐渐模糊,可我却还能清晰的记得路上卖煎饼包油条、糍饭包油条(我们称为蒸饭),又或者是梅花糕的地方,甚至连包糍饭的木桶都清晰的烙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有时候回南京,父亲早晨会专门去给我买个煎饼回来解解我的念想,过过馋瘾。
但你要让我把家乡的每一个小吃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我还真不是很清楚,却也很想了解,很希望能够骄傲的将我家乡的美食完完整整地介绍给朋友。我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的心声,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引以为豪的当地美食。
小吃热乎乎地连接了我们走过的地方
我喜欢旅游,体验过零下四十度的漠河的寒冷,也四次进藏感受海拔五千的纯粹与空灵。每当我想起这些地方,那些回忆里除了当时的人物与景色,似乎总是离不开那里的小吃。我忘不了拉萨玛吉阿米的酥油茶,川藏线上鲁朗的汽锅鸡,喀什的手抓饭,在漠河农民家里从地窖里取出的土豆烩白菜以及厦门鼓浪屿的奶茶。因为它们是有温度的,它们热乎乎的连接了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那时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个走过的地方以一种特殊的色彩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小吃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微小却深刻的窗口
要说到对地方小吃的了解,我最熟悉的可能还是扬州。在我学习美食之前,虽然离的很近,但我并不能算了解扬州,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也只是浮光掠影,仅限于对一座城市外观与气质的感受。
因为后来在扬州学习厨艺,也受过很多大师的指导,通过他们的言、行、对美食的讲述,我开始了解美食。再通过阅读,知晓美食背后的故事,我感觉我通过食物这扇小小的窗口开始真正了解扬州人,感受扬州的文化,看见了这座小城走过的千年。我对这座城市的感觉,深刻了。
那些正在消逝的中国小吃
因为对扬州的感恩与热爱,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挖掘了扬州的饮食文化以及地方小吃文化,系列片不久就会与大家见面。 我们拍了扬州最有特色的小吃,同时机缘我们还拍到了烧饼的活化石-草炉烧饼。
据说在改革开放前,扬州的街头拐角到处都有卖草炉烧饼的,后来逐渐逐渐就没有了。卖烧饼的龚大叔告诉我,现在扬寿镇也只有两家在做草炉烧饼。做烧饼每天早晨2点钟就要起床,三十年天天如此。等他退休了,也就没人再做了,没办法。想象着自己从扬寿镇这个点越飞越高,纵看全国,这样的情景在中国数千个城市、乡镇都正在上演着。
做早点,做小吃大概是餐饮行业中最辛苦的一行。因为早晨要起的很早,日日如此,风雨无阻。城市化了,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了,这些技艺就慢慢的没有传人了。工业化了,由机器代替手工,很多工序也被裁剪了,做出来的口味自然不如手工,原来的做法也就逐渐没有人知道了。
有人说历史的演进嘛,可能一向如此的。但是近些年来我们这些传统的好东西似乎消亡的速度太快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些饱含着浓浓的民俗、民风、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文化遗产,我觉得应该把它保留下来。起码,我们希望用影像把它挖掘和纪录下来。虽然我们并没有期望它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是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就让我们一点一点去做吧!
小吃,给了我们去一座城市的理由
一食一世界,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须品,是我们从出生第一天起就与自然产生的连接。每一道小吃的出现、形成、演变都承载着当地生活与文化的变迁,是最接地气的艺术。所以,我觉得它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我们愿意倾注全力让中国的美食立体起来,让中国的美食文化生动鲜活起来。
我们选择做小吃,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体会的到。 因为它是活的,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后台精选了朋友们对于家乡话题的回复,请继续给我们留言,也许下一站就是你的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