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一)

2017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一)

作者: 路人甲_9342 | 来源:发表于2022-04-05 10:49 被阅读0次

            《2017中国年度散文》还是选了四十五篇散文,作者多是熟面孔。封面以黄色为主色调,中间的炭木画像是水泥森林,有厚重的历史感,值得收藏。

            迟子建《水银花开的夜晚》是一幅以水银花为边框的老照片。体温计摔成两截,水银泻地,然后“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由此联想到小人书《一块银元》里被灌了水银给地主婆殉葬的童男童女,联想到幼时对水银的抗拒,联想到小学那位严厉的女老师,而她对我们的严厉日后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结尾再回到眼前,发现那地板表面和缝隙的更细小的水银珠像“花儿一样绽放着”,“权当它们是蜡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构思之巧,联想之奇,比喻之妙,是这篇散文吸引我的地方。

            张炜《松浦居随笔》一组六个短篇,短不及千字,长两千多。看《一些美好的树》,“它像昨天一样沉默、含蓄、深情,也像昨天一样细语和注视”,“柳树的眼神是顽皮的,白杨的神色是温暖的,槐树的眼睛是闪烁的”,“橡树有时严厉地看着我”,“银杏的表情来自叶子,这叶子是娟秀而羞涩的”。人与树,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有美好的情感。看《来了一群大清的人》,“老式布扣衣褂,宽松的黑裤;最主要的是个个剃光了前额那儿的毛发,扎了长长的独根辫子;这辫子有的缠在颈上,有的搭在背上”。他们“互相像敬酒那样举碗,然后才喝下一口白水”。这是六七岁孩子眼中在饭店里看到的一幕,他们来自泰山周边的山村,那还是五十年代。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我信。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穿过的对襟褂,想起母亲用过的水烟筒,想起蚊帐、竹床和父亲书桌上的座钟。另外,《夜访》中的那个老男人,他荒野上的小土屋,他炕角小筐里的地瓜糖,也值得你去看一看,尝一尝。

            刘庆邦《推磨》是对人生某个阶段的怀念,对那个时代的反刍。晒薯片,磨原粮,简单的劳动里有许多温馨的回忆。夜半被叫起来收红薯片,课余被督促着推磨,这里有母亲对孩子的特殊的爱。于是小脑袋就开始琢磨,推磨的苦,白面馍的香,耐心的养成,为什么不用驴子拉磨,驴子拉磨为什么要蒙上罩眼和戴上笼嘴,怎么对付罢工的驴子。为日后作者的成长打下了基础。驴子拉磨的那段描写和分析很有嚼头。

            徐则臣《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至少有五种。一辆越野,五个人,包师傅开车,听包师傅讲四十年前知青时骑马去额尔古纳半途而返的故事,到了额尔古纳,又听烟台摩托大哥讲每年骑摩托来额尔古纳的经历,这就有三种了。还有七年前二十多号人,一辆中巴,一路唱歌讲笑话去额尔古纳,还有包师傅提到的坐火车去。问额尔古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直教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读包师傅与搭档月夜骑马追狼迷路借宿蒙古包的故事,有如亲历。摩托大哥风风火火豪爽率直的性格跃然纸上。全文大约两千五百字,剪裁得当,文字简捷浏亮。

            梁衡《何处是乡愁》有古韵。水多树多两庙一阁一塔的小山村本就令人神往,木杆打核桃的画面也很喜庆,香椿根钻进窑洞在炕边发芽让人惊喜,香椿炒鸡蛋的香味让人垂涎,槐树下生火制作农具和玩具闻所未闻,松鼠、黄鼠狼、獾子、狐狸造访古树是家常便饭,蛇鸡对峙被半碗水化解,树下卧着的黑影看上去是狗踢过去才发现是狼,河边洗衣是最美丽的风景是社交活动还是一种行为艺术。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记忆,核桃树不见了,香椿树不见了,河水干涸了,柳笛声听不到了,摔响窝没人会玩了,土饼干没人吃了,碌碡也被遗弃在路边或沟渠了。正像作者所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是捕捉不到的美丽”,是一种温馨的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掩卷久之而挥之不去。

            丹增《大理风花雪月》围绕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给读者呈现了一幅风花雪月的大理风情画。有史料,有诗文民谣,有美丽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写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

    (摘自2022.4.2.~4.3.日记)(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lk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