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本课是中国历史的开篇,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本课内容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3.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历史图片和深奥史料的解读,史学素养的有效培育。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
①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⑤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⑥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夏朝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4)夏朝灭亡:①原因:A.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B.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②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桀被放逐,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4.政治统治
(1)中央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商的灭亡
①原因:A.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B.末王商纣生活腐朽,统治残暴(炮烙之刑)。
②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周军攻占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西周分封示意图3.西周衰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