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66|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66|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05:00 被阅读0次

    一生努力,一无所成。阎连科对自己的评价就这八个字。

    阎连科是谁?1979年开始写作,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马来西亚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2年入围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2015年《受活》获日本“推特”文学奖。2016年再次入围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同年《日熄》获香港红楼梦文学奖。2017年第三次入围国际布克奖。2020年获美国纽曼文学奖,《年月日》获法国国际反饥饿组织图书奖。2021年获英国皇家文学协会终身成就奖。其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出版外文作品100多部。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作家和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这一段一气呵成类似报菜名的国际大奖,只差一个诺贝尔。国内首位卡夫卡奖,拿奖拿到手软,著作等身,却说自己一无所成。

    更意外的是,阎连科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泰戈尔对自己的评价:一生努力,一无所成。

    还能说什么呢。生前无名身后大火的这么说没问题,生前已登上人生巅峰的如此评价自己,让我们这些努力搬砖,有点小期待的小P民怎么办。

    阎连科老师获得大奖之后,有朋友评价他写的是“狗屁”。阎连科回应说,“我写的是狗屁还是屁狗,都是我写的,也改不了,就只能写这样的狗屁。”

    不争这个词,听起来极其不合时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好酒也怕巷子深,更符合当代语境。想要找到合适的样本很难,阎连科老师也只能勉强靠的上。有不争的心境之前,受过怎样的生活毒打,细节只有阎老师清楚,但一定是必然有的。

    人总是在生活中被教育,有的人自己碰到头破血流才懂,有的人看看别人的人生也能懂,阎老师的懂应该两者都有。农村出身被乡里嫌弃半生的阎老师写了一辈子家乡,直到晚年才得到家乡的认可,这应该算现实中的头破血流了。莫言获诺奖之后遭遇的同行谩骂,算阎老师看到的别人的故事,和在别人的故事中收获的成长。自此,也才有了淡漠的心境了吧。

    至今没有读过阎连科的书,看他的故事和获的奖,大致能猜到他写作的方向,不被家乡接受也大致可以体会了。白描般的写实,没有一定心理成熟度的大都很难接受。人们往往愿意接受虚假的美也不愿面对残酷的真实,总觉得作家在丑化家乡,丑化人民。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活着》,人们接受不了深刻。

    接受不了深刻,也就明白不了不争。事实是,争不来。一城一池得失和幸福没有半毛钱关系,一次两次争赢没有任何意义。换算到个人,大概就是争赢一个单子,争到一个职位,争来一时痛快,都和人生、幸福没有关系。不争,是有实力不抢功,有成就而不让人生厌,才会有大幸福。阎连科、莫言的不争,也和常人一样,是被毒打之后明白,平常人的我们,也不过是一边被毒打,一边学习着不争。

    但在我看来,不争应分为两个方向。向下,兼容,不争,已经居于上了,那就一定要退于身后,万事不争。既得利益者,让出多少都是应该的。向上,是与自己相争,争取更多机会,也是争取更多锻炼,人生才更饱满。

    居于上,不争。处于下,争取机会和成长。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解】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它甘居百川的下游,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若想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若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身于后。如此,圣人位居人上,而人们不觉得有负担;站在人前,而人们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都愿意推戴而非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66|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oj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