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摘录:
不过,结束生命毕竟是件大事。在最后的时刻,她想好好回顾下自己短短的人生,看看是什么促使她走向绝路的。
她觉得命运太捉弄人,每次看到一点点希望,结果却都像肥皂泡那样消失了。
精神的饥饿才是她的致命伤,伤在灵魂。非要苦苦撑下去,活着受罪,又是何必呢?她一个弱女子,无须在这炼狱般的婚姻里磨炼自己……
五脏六腑好像都放错了位置。
惠才暂时忘却了那只要活着就会持续下去的纠结,也忘却了纠结永远不会消失的事实。
“真想不到你会对我不好。”
每次争吵都吵不出个名堂。吕不作声,只恨不得脚底板抹油,逃之夭夭。惠才只能以大哭一场告终。吕从不会劝慰人,就算惠才哭死,他也不会说一句话。
惠才总是欺骗自己,勉强自己,只想把日子往好里过。嫁鸡跟鸡嫁狗随狗,这观念在她脑中根深蒂固,无法动摇。她老盼着吕会改变,会对她好一些。偶尔他表现出一点点体贴,她就满怀希望,似乎看见了一丝曙光,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他会对我好的,他会对我好的。”可只要一瞬间,他又会亲手毁掉她感动的心情。每次冷战或热吵,说到底,惠才都是气恨于吕的不体贴、不关心。外面形形色色的人,吕都会尽量去帮助、庇护,唯独对身边的妻子不闻不问。吕又是个油盐不进的人,她拿他毫无办法。如今有了两个孩子,惠才越来越认命了,认了命就没那么痛苦了。这又能怨谁呢?只怨她自己嫁错了人
然而,惠才仍憋着一肚子委屈和愤怒,它们仿佛浓重的乌云般久久无法消散,又似有万重山压得她透不过气。彻骨的冰寒和猛烈的怒火交织在心头,她气愤,她恼火,一见到吕,她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性格不合的夫妻,平日只能是结了筋又和好,和好了又结筋,任谁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惠才不想跟吕和好了。平日她尽量不看他、不理他,万不得已要讲话,也是一百句减成一句。同在一个屋檐下,两人要做到形同陌路,不是一般地难。但为了不再受到伤害,惠才只能坚持少讲话。吕知道惠才有气,但他既不会认错,也不会主动找话讲。这日子味同嚼蜡,最大的好处就是安静,安静中掺和着痛苦,让人欲哭无泪。
尾声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吵架都吵不出名堂…性格不合的夫妻结了筋又和好,和好了又结筋…这日子味同嚼蜡。”没有日久情谊愈加深厚的美好期许,只有一日又一日毫无期待的煎熬,有时候想还不如一了百了,也好过这种精神的凌迟之苦。如果说《秋园》、《浮木》是作者的自我救赎,本以为这就应该是她人生圆满的结局,然而《我本芬芳》却又残酷的击碎我这份天真。这本书是描写作者的婚姻生活,虽然仍是以小说形式展现,但是内容又太过真实。
读完《我本芬芳》想写点什么,却如鲠在喉。他们一个八十八岁,一个八十一岁,作者这个时候回顾他的婚姻,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悲惨,“本该是最有相爱的土壤”,却败给性格不合。一切都来不及了!多么深痛无奈的感叹,在痛苦不幸福的婚姻里苦熬那么久,八十岁的年纪再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这是小说,也是作者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而让人久久无法释怀。诚实面对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婚姻,还诚实的书写,应该需要莫大的勇气。朴素的语言却将女性在不幸婚姻中所受的折磨刻画的淋漓尽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承担的负累又是沉重的。原来,性格不合的婚姻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让人备受煎熬,以上摘录的片段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断然写不出那种备受煎熬却又深深无奈的痛苦场景和心境的。但是作者也没有过度悲情过度渲染,一切都那么真实,或许受过大苦大难的她,心智已被磨砺的无比坚韧。
感觉自己被击中,婚姻的必修课,谁能说得清。
婚姻,爱情,是每个女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而很少有男人以此为人生课题。书的推荐语有一句话说,这是“从80岁开始的女性主义”,我无意为这本书打上一个固定标签,不能因为我们多谈了些女性的渴求和感受就是什么主义了。我开始能够坚持阅读也就是近一年以来的事,阅读量比起很多人太少了,我还不能系统客观的探讨这个话题,但从我已读过的书中,隐隐约约有一种意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还是男性居多。文学界即便有几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性天才,李清照、朱淑珍、萧红、三毛、张爱玲。。。。。。但哪一位身上不是充满悲剧的色彩。我们所能看到的经典的文史哲作品作者大多数也是男性,换句话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构筑在男性的话语体系里。女性的细腻、敏感、对爱情天生的渴望重视,与男性对爱情本能的放在次要位置成为根源矛盾,千千万万的爱情悲剧原不过是造物主给人类开的玩笑,实在可笑至极。可是造物主拿爱情开玩笑,拿真情开玩笑,我以为这是每一个视爱情为神圣的女子所不能原谅的。
爱情应该是奢侈品吧?或许真的只有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人才能遇到真正的爱情。苦难不一定催生爱情,才华也不一定有遇到真爱的好运气。书名或许已让作者再次寻找到救赎,“我本芬芳”,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幸运遇到爱情,我们也可以独自美丽,绽放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