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在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认知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就是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因人们之间的差异性,一个人的认知体系只能自己构建,他人不可代劳,也无法直接从其他渠道获得。
认知过程分为主动认知和被动认知,被动认知是我们无意识的习得某种知识或技能,比如我们不小心碰到火被烫了一下,知道了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火源,这使我们被动获得的一个知识。而主动认识的主要过程就是学习啦,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并将其贮存起来,便于以后使用。学习有不同的形式,如阅读、理解、实践等。我们通过学习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课程中回答过关于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的:“这个问题我一下子就想到那句老话,我们不能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开始于碎片化的不全面的认知。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迭代,以比较小的代价,非致命的代价去犯错误,然后在这些错误当中获取真知。凭着这些你积累下来的很可能仍然是很片面的认知,你去跟人,跟事打交道,去验证或去证实和证伪你的认知,这样一个个的快速循环,你就可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靠谱的认知”。
参考吴伯凡老师的回答,我认为建立学习认知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广泛涉猎
一个小baby成长的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开始他没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时,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东摸西瞧,这看那尝,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认知的过程。通过这些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反馈逐步建立起最初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不知道该学什么的时候,可以向那个小baby学习,什么都看看,广泛撒网。当我们涉猎了足够多知识,便可选择更喜欢,更适合的来学习。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源,我们就如那只坐在井底的青蛙,觉得天下就那么大。但这个时间不宜过长,约点整体时间的5%,可以利用宽带阅读提高收集效率。
2.主题研究
这一环节,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了自己想学什么方面的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信息的碎片化。这2个特征,导致我们容易陷入信息的海洋中。学习就常常面临这样的情景:小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一个体系可以细分为几十上百个组块。此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精简,这就是主题学习法:一次集中攻一个主题。
在主题学习时,就应用到我们学到的知识树学习法与费曼技巧。凡学习必画知识树,画完的树费曼给旁人听,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扎实、完整。
3.深度学习
《登峰造极的艺术》中谈到,登峰造极的是分一个一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长期的平台期,在这段平台期你要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内容,通过稳定、长期的训练将它们内化。只有你将基础的内容内化之后,面对高阶的内容你才能应付自如。这和初学象棋的人不可能有策略是一样的道理--首先得知道基本的走法,然后知道一些简单战术的搭配--不断往上提升组块的抽象程度,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到“内化”是必要条件。我相信学习数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都抱怨数学太抽象,没有太直接的实际用途--但惟有内化这些思维方式,你才可能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理解更深刻的理论结果。
深度学习无他法,唯有刻意练习,用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到极致。这部分占时最多。
4.输出获得反馈
吹牛都是一种输出,虽说输出未必是正确的内容,也相对低端。与吹牛相比,把对知识的认识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得到反馈。反馈可以用来校正自己现有的认知体系。
积极输出还可以促进思想内化。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与他人漫无目的地交谈时,虽然说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哪怕是我们非常了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写下来,还是会出现很多模糊不清的内容,这就提醒我们哪里的认知储备还不够完善,哪里不会点哪里,再去把我们不够清晰明确的内容补完整。
认知体系不是建立完成就OK了,还需要不断迭代升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做一个终生学习者。查理·芒格说: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亲爱的朋友,你比早上聪明了那么一丢丢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