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家里玩,告诉我他最近在写作,但是逻辑每每不够严密,问我怎样才能让逻辑严密。我刚好在读《毛选》,便顺手拿了《实践论》来做例子。
1.
《实践论》是我们伟大领袖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针对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现象做的一次揭露和说明。
开篇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先点明批判的主题是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接着写“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直接划定了论证的范围是“马克思主义下的唯物观”。
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没有划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观,那么基督教的可以跳出来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按照基督教义,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生产活动才不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
同样,进化论者则声称,达尔文说了,人活着是为了基因的繁衍,人类只是基因为了自身繁衍而创造出来的载体!
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一篇“人类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的”大讨论,各方大混战,至于文章的内容,再无人关注讨论。
所以第一点,在讨论一个问题时,首先划定讨论的范围。
2.
在划定范围之后,《实践论》用一个层层递进的结构来由浅入深的展开问题,逐层讨论问题,慢慢地把最深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一次性彻底解决掉。
文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
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于这一点,毛主席首先用来来延安考察的人们做案例进行说明:
首先,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方之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接触到的延安的地形、街道、房屋,延安的人民的生活情况,这些都可以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到。
这便是一个人的五感所带来的感觉与影响,这种通过感官直接的来的感受便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感性阶段。
它是事物的表象或者说是现象的一种袒露。
考察团的同志们通过对延安的所见所感在不断加深,慢慢的形成了判断:“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概念,于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也就产生了,那就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它是透过现象看清了事物的本质。
3.
在讲完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之后,文章开始讲第二个问题:
认识的二元性(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中先是指出感性的重要性:”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接着文章又为理性的重要性做了说明:”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但感性与理性之间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比如我们要去一家火锅店吃饭,我们首先会在手机上查找相关的火锅店,看一下口碑如何,接着决定去哪家火锅店。到了这家火锅店之后我们观察火锅店的装潢设计人流量,坐下点单后品尝菜肴,吃完之后我们觉得这家店还不错,菜品新鲜干净,汤底好喝,蘸料美味,以后可以常来。
这便形成了这便形成了我们对火锅店的感性认识。
之后又光顾了几次火锅店,慢慢了解到这家火锅店原来的老板是小学毕业的下岗工人,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做火锅店,凭借着优质的服务和菜品,逐渐把店做大做强。
我们就更喜欢这家店了。而通过之前的感性认识我们更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如果没有一开始的来这家店吃火锅,便不会有后来的对其品牌故事的发掘,探索始于实践而升华于印象,我们依据感性探索最终完成了对理性的认知。
4.
在讲完认识由实践而来,认识的二元性特征后,文章讲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认识的能动作用。
文章是这样说的: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命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我一直很喜欢阅读,但因为阅读速度的问题导致阅读的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无法突破。这让我很是郁闷。
后来我报了很多班,买了很多关于阅读的书籍反复的看和揣摩,最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慢慢的阅读的效率开始提高,最终阅读效率的提升带来了眼界和格局的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也上了一个台阶。
这便是一个从阅读实践中的感性不断地摸索,最终到达了阅读的相对理性的状态。
所谓实践出真知,无外如是。
就这样,文章用它那强大的逻辑,一步步说服了我们,让我们跟随它的脚步去畅游一个从认识的初级阶段再到论理阶段,最后我们明白:
通过实践,我们得到对一个事物完整而正确的认识,形成理论及方法,最终再应用于实践,最终成功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形成了一个关于认识的完整的闭环。
所谓的闭环,便是逻辑上的无懈可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