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读了《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一《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写了个结构分析。算是练习内功。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陈虻为《生活空间》栏目划定航向
1、初见(故事)
2、人物的描写(外貌,动作)
3、陈虻提出办栏目的方针(展现+评价)
展现
陈虻:“生活空间”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陈虻:我没有三把火,但有两个想法,第一,通过我们的栏目,要填补中国电视的空白,第二,要推动中国的新闻改革。
评价
言简意赅 ,深思熟虑、韬略在胸。显然,陈虻是有备而来的。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央视工作了8年。上述表态,应该与这8年的经历、思考和准备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回顾陈虻经历
一、用提问方式引出后文
我门还有另一份好奇:他是一个工科学生,在广电、新闻科班出身、强手如林的中央电视台,他又是怎样脱颖而出的?
二、讲述材料的来源(传递真实感,可靠性)
我们手头的材料,他的讲课录音,媒体对他的采访记录,还有网上网下能收集到的关于他的纪念文字,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陈虻担任《生活空间》制片人以后的。因此,我们只能从碎片化的信息里,寻找线索,钩沉1985年至1993年陈虻的一些小故事,形成《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的序言与开篇。
三、正文
(一)进央视之前
1、用加粗的“陈虻语录”,作为主人公跳槽转行的内心注解,同时也是下面故事的小标题。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激情,激情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挡的时候,就会为你的成功让路!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并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2、进中央台之前的人生经历(倒叙)
(1)转行,舍弃的故事(激情在艺术和创造,不在于仕途)
(2)从小时侯到大学的经历(围绕对文艺、文学的天赋兴趣)
(3)评价:
那正是浩劫过后,开启民智、思想解放的时代。读文学、读哲学,陈虻的精神世界充满活力,他的生命需要自由地伸展。当然,仕途与官场不适合他。
“我心里特别喜欢电视。”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生命的最爱,这是陈虻毅然改行的唯一理由
(二)在央视
1、同样用“陈虻语录”作为下一人生阶段的标题和注解。
陈虻: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你不改变这个过程就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2、《人物述林》栏目组的经历
(1)改名字的小故事
(2)同事的回忆
同事们回忆当年的陈虻,在关海鹰的笔下:陈虻个头匀称,短发,两眼非常有神。
在赵微的眼里:陈虻穿件大红的体恤,留着短寸,很瘦很健康,意气风发的模样。
(3)从打杂开始
A描述打杂的经历
B与众不同之处
有心人即便打杂,也不忘学艺。给摄像师扛机器,陈虻说: “趁卸架子的功夫,我瞅一眼取景器的构图。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偷偷拿摄像机比划比划。后来还渐渐试着给摄像出点主意,给导演提点结构上的建议。”
跟在剧组后边扛大箱、接电线的时候,陈虻有一次被分配给日本NHK电视台当剧务,拍一部关于亚洲住房的专题片。他把这个机会当成上一次培训班,每天张罗琐碎事务的同时,默默地观察这部专题片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记下了日本人怎么做前期、怎么做调查、怎么选择被拍摄对象,每晚怎么做案头工作。
(4)转折:机会的来临和第一次的成功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进入栏目组的第三年,一天下午,陈虻在办公室值班,领导大步闯进来:“有个紧急任务。”他环顾四周,没有别人,就对陈虻说:“交给你吧。明天上午九点半在钓鱼台国宾馆采访哈默。”
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陈虻还不知道哈默是谁,他起身窜了出去,直奔图书馆,守着哈默的材料,忙了一夜,写下了九个问题。
第二天,他们顺利地采访了哈默。收工的时候,领导又叫住陈虻,把13分钟的素材带交到他的手上,只留下一句话:“做一个10分钟的节目”。
离播出还有两个星期,陈虻跑遍了北京城所有能够找到哈默资料的地方,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一一搜罗到手。解说词只需要几百字,但他字斟句酌,整整写了三天。
陈虻成功了。美方也很满意。不久,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决定邀请一个摄制组赴美拍摄哈默的人物传记片,点名要的就是陈虻这个摄制组。
《勇敢的人-哈默》,是陈虻拍摄电视人物片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他采用了一种新的结构方式,把最新的新闻时事镜头与过去的历史镜头平行剪接,他说:“利用结构的力量,构成时空的张力,展现人物的变化。”
(5)从第一次的成功,延伸出主人公的观点
A语录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B访谈
陈虻: 我觉得人要有两方面的能力,我们一般来说更注重一种知识的积累。而与知识相比,有一个更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思维方法,包括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你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应该比知识更重要。大学四年的学习,教给了我怎样从已知推导出未知,教给了我怎样用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工作。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的血液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处在什么职位,它都会打上烙印,无法抹去。
C笔记
陈虻的大学读书笔记,就与众不同,他不记结论式的名言警句,而格外注意一个论点到另一个论点的过渡段落,他在研究推理的逻辑,把这种思考称为“作思想体操”,他说:我要训练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3《观察思考》栏目组的经历
(1)栏目组背景:
每周一期的节目,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内容出思想,形式出新意。
(2)陈虻在这一阶段的作为
A获奖的报道
……一直尝试突破“主题先行”的框框。……陈虻接手以后,着眼点不在论证,而是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身,包括细节、过程、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于是他发现了相反的结果。调整思路、重新结构的这个节目名为《迟发的报道》,获得了当年中国电视节目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B关于爱看书的小故事
C工作的方法:思考,归纳,总结,分析。
陈虻善于提炼归纳,善于举一反三,喜欢哲理性的思辨。那时每做完一个片子,他都会写一个总结。在日后给记者们讲课的时候,他多次谈到早年的这些总结。
陈虻说:这些总结既不是交给领导的,也不是交给父母的,也不是拿来给大家念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总结。后来我出去讲课,就有一种信心,只要是让我讲纪实性节目的创作,下面的人,只要提问,那个问题我一定有答案,或者我一定想到过。也就是说,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在做片子的时候都遇到过,都曾经思考过,并且总结了应该怎么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第三部分:简述陈虻的行业成就
1、语录做为小标题
陈虻: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2、成就
1985年到1993年,用8年的时间,进入到核心与前沿。
3、观点:成就的原因
与天地的造化,与时代和环境的熏陶分不开。
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中国电视事业,央视,正在经历着十年一个周期的改革。
陈虻对电视的起步就是在第一个十年中完成的。
为这篇4320字的博文做完了结构分析,我我自己也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
1、陈虻进入央视八年,从精进学艺,到成为行业大师。这是一条清清楚楚的路径。如今,我正在学艺的路上。切忌急功近利,练习内功才是眼下重要的事。
2、我也是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热爱创作和表达的人,此刻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我而言,此刻,也是我小时侯就想要的未来。
3、对陈虻来说,他赶上了中国电视事业改革周期的好时代。对我们这些业余的写作者来说,处处都是通道,处处都是平台的现当代,也正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缺的并不是舞台,而是自身的能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我的简书的朋友们,这会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