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无论是做人还是写作,笔调自然轻快,不经意间说着最在意的人和事。
24岁那年三毛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在那里认识了荷西,并被这个小自己8岁的男孩子表白。临走前,他曾认真地对三毛说让她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两年服兵役。三毛这才意识到,这个一直被自己当做弟弟的荷西,是认真的。于是三毛拒绝了他,看着满含泪水的荷西消失在茫茫雪地里。这六年里,三毛经历了答应画家求婚后才发现对方是有妇之夫、与德国教师订婚后对方却心脏病突发而死等感情打击,回到西班牙时身心疲惫,也早已不记得与荷西的六年之约。然而到约定的日子荷西却如期而至,并且千方百计联系到了三毛。三毛答应了他的求婚。
三毛曾在《大胡子与我》一文中写到: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就这几句对话,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那时的三毛各种情伤在身,不见得有多爱荷西,他们的爱是在结婚以后一点一点加深的。在他们结婚六年之后的一个晚上,三毛把荷西弄醒,告诉他她爱他。这是第一次。那以后没多久荷西就出意外身亡了。
荷西死后三毛一度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不可自拔,直到回到台湾,做了大学老师,才慢慢恢复。
三毛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见过之后,三毛却再也不能平静。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包含着敬仰,爱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再也难舍难分。她以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描摹着一位饱经磨难的艺术家的风采,渐渐,年龄的差距模糊了,精神上融为一体。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垂暮的心也感到了什么。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毛自杀的原因随着她的离去成为了永久的谜,或许她天生偏执,或许她为情所伤,或许她真的以为自己得了重病,或许她只是好奇,想要看看死亡是什么样子。无论什么原因,都让人觉得惋惜。无人的深夜,我手捧《撒哈拉的故事》重温那些奇遇和感人的瞬间,那段日子应该是三毛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荷西,就如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三毛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