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的三个构成:性、心、身

人的三个构成:性、心、身

作者: 我是兔儿子bb | 来源:发表于2021-04-10 02:29 被阅读0次

    本来这篇文章是想跟着上一篇《读书的三层境界》一起写的,一开始打算都是摘抄这两个的精华部分,然后再说一下自己的感悟,结果后面一说变成长篇大论了,所以就分开。

    之所以想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都把事物分成三个部分,只不过一个是针对读书,一个是针对做而做这些划分。没有读到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要这样分,还能这样分,所以很多东西你要认识,只有认识到你才有机会思考怎么做。

    接下来说回正题

    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构成都被分成了三种元素。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

    有人用秤比喻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在人的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每一种元素所占用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重量,各有各的质量。性、心、身三者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这三种元素不能存活。其中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在运行时有主次轻重之分。三个元素中,性的分量最重,正所谓天地有坏,我性无坏。

    说到心,我比较喜欢用《书经》里面的句话——人心难危, 道心唯微,唯精唯一, 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区分比较清楚。性这个层面,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的,是至善的。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的,是恶而不善的。习性是后天习惯养成的,受教育、朋友圈子等影响。所以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而我的禀性和习性都不在健康范畴,所以我经常生病。

    天性是纯阳的,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的,像乌云样。人的身体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真性鸟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射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阻光,万物就无法生长。身心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最刺激的时候,我身上的疾病高达上百种,非常可怕。

    禀性是阻碍天性的主要原因。因为禀性的阻碍,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和照射我们的身心。很多给我看病的中医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或是心的动力,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禀性的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称之为五行性。

    我们把禀性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就是:怒就伤肝,恨就伤心,怨就伤脾胃,恼就伤肺,烦就伤肾。

    禀性作用于生命中的能量非常大。我经常是刚把恨之入骨的脾胃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因为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没错,我就是一个喜欢埋怨别人的人。我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对别人的要求也太高了。

    其实他这里说的性,我感觉就是性格,一个人的性格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取决于他看事情的积极还是消极。以前我对事情没有这么执着,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看法的,但是现在,年纪大了,我感觉我看多东西都是比较消极,很多东西都不敢去争取,怕争取也是失败。上次读了一位简书作者写的文章,他写道:“人的一生为什么要努力?”有一个回答非常动人:“因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看到这里,我给他一个赞,他这句话也点醒我,不能随便混日子。很多东西都是试出来的,不试就没有结果。而且我在我新的公司的领导LB身上也学到一样东西,其中一样就是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谈的,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去争取,他就是这么坦荡的人,这么洒脱,跟他相处没有领导的监控的压力,反正我有时候卡住,他总能很及时的给我意见,帮助我快速顺利完成工作。

    我的理解,禀性, 禀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资质。所以有时候说“本性难移”,就是说人的性格中带本质性的,不管是弱点还是优点,总是难以改变的。之前我把禀性跟秉性搞混了,虽然都是指本性,但是他们使用起来的语境很不相同。禀性是佛说用得多,总带着善恶去解说;而秉性是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多数都是指好的性格。

    (我再百度一下他们之间的差别)

    禀性和秉性的差别:

    《辞海》中禀性的释义是人的本性,如:禀性忠厚、禀性难移。禀性即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资质。人的性格具有本质性,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管是弱点还是优点,总是难以改变,这种资质大多来自遗传因素,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种天生的资质说成是“本性难移”。

    《辞海》中秉性指的是性情,如:秉性正直、秉性纯朴。应该理解成后天所秉承的性情,是易变的。从秉性纯朴这样的词语来看,秉性是褒义词,主要用于指好的方面。从禀性难移这样的词语来看,禀性则为中性词。

    性讲完了,讲心。

    刚刚去百度一下,才知道,短短十六字的话,里面深藏功与名,脱离背景的去理解就没有意义了,下面看看网友的科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直译: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意译: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惟:语助,无实义。

    危:凶险。

    道心:指伦理道德的准则。

    微:精微。

    精:精心。

    允:真诚。

    厥jué:其。

    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这里要澄清一下,古代治国的本质在于治理百姓,因此有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区分。贵族的重要工作在于治理百姓,而百姓的重要工作在于从事具体的劳作。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时候没有人权平等这一说。因此,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才能理解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要依据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十六个字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古代智者思维高深,但用词却十分简洁惜墨,体现了较高的文字修养,同时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所不同,许多的表达方式从今天看来是从“反论”的方法来叙述事情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了,因此用任何现代语言解释只会挂一漏万。尽管如此,这十六字仍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也就是要防止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社会不稳定,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要以“地道”(注1)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道德经 •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

    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客观规律),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从古代《易经》的观点来看,十六字应看作一个整体,而且只有“惟精惟一”是统治者在主观层面上把握所有治国真言的一把钥匙,也是古代君主及士人较为看重的四字真言。由于“惟精惟一”属于主观层面的把握,因而象征了主体。而其余十二个字只是象征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客体,分别为人道、地道、天道,只能遵循和牢记,不能违背和超越。从而在总体上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了体现整体性的阴阳格局。

    据我理解,人心其实就是指人的心性,简称人性,其中人性的七宗罪描述得最为透彻,人类有七宗罪:淫欲(lust)、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傲慢(pride)、暴怒(wrath)和妒忌(envy)。

    道心是指伦理道德的准则。感觉就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我现在还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大家意会一下。

    总得来说,性才是隐藏得最深的,控制我们最狠的,然后才轮到心,才轮到身。身是最表面的,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就能概知一二,但能逆转你身体健康的力道也是最弱的。

    对于这样的划分,我是第一次听,前天是第一次读,今天是第一次去解读,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段话,只能说是初识而已,等我以后能掌握到再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的三个构成:性、心、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jg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