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接到一班主任电话,他班一男生不上学了,问我如何解决。
询问得知该男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性格较内向,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因同学说他眼睛不好看,便萌生要父母带他做眼部整容的想法。该生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母亲在家照顾他和弟弟,偶尔打打零工。问到父母对该生不上学的反应,班主任说父亲得知后从外地赶回,将孩子暴揍一顿。孩子便关上房门不出屋了,现在天天在家打游戏。母亲毫无办法,请班主任帮忙劝说,孩子避而不见。
这两年因为各种原因不上学的学生好像突然多了起来。
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他们不上学的行为会引发家长极大的焦虑情绪。面对这种行为,家长往往会采用“询问原因”“否定感受”“积极劝说”“暴力威逼”四步走或其中的某几步来应对。仔细体会这四种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家长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急于达到让孩子返校上学的目的,或者说仅仅想达到这一目的。有人可能会说一开始家长不是询问原因了吗?怎么能说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呢?其实仔细推究你会发现所谓的“询问”只是走过场,是“走形式”而非“走心”,家长面对孩子不上学的行为,内心无法平静地面对,细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体察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即使询问,也只是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等一连串的询问一样,孩子回不回答原因,家长并不关心,即使回答了,也会以“这是什么事儿吗?”“你把心放到学习上别管它”“习惯了就好了”之类的话语迅速否定孩子的感受,把话题转到“上学”上来。他们只想让孩子上学,尽快上学。所以前两个环节被忽略或被迅速转移,开始语重心长地说出“应该上学,也必须上学”的种种理由。孩子的心结打不开,自然不买账,坚决不去或者去不了两天又回来了,于是家长恼羞成怒,开始“武力威逼”。
一直以来家都被比作温暖的港湾,倦了累了受伤了都可以回到这个温暖的地方休息、疗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或大或小,或重或轻,于是他们跑了回来,企图回到家中寻求鼓励和支持,寻找温暖与呵护,但现实让他们失望了,焦虑的家长软硬兼施,孩子进,无力进;退,无处退,被逼入了绝境,无力面对,又无法解决,所以有些孩子选择了离开。
面对这种选择家长难以理解,后悔于自己的威逼。在严重的事情发生之前,在后悔之前,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遇到问题时,最最需要的是冢长的爱、温暖和支持。
如果将孩子比作一棵树,家长的爱便是他成长的沃土,爱让根固,根固则可树茂,即使外界有风吹雨淋,这棵树仍可健康的成长。
孩子遇到挫折跑回家来,家长肯定会着急焦虑,希望孩子返校正常学习。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回来。接纳就是最大的爱和支持。然后询问原因,换位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表达理解。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一起面对。若仍无法解决,向学校心理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切不可鲁莽行事,给孩子造成二次心理创伤。
若想预防此类事情发生,家长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一、亲情第一,用爱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谁也不能保证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帆风顺,但是健全的人格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应对挫折和磨难。健全人格的培养更主要地要依靠家长。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被尊重、被肯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发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赋予孩子发展中的自我效能感。
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翻优势智能,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并不能让孩子的各项智能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家长要在平时多观察,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引导孩子扬长避短,为孩子寻找发展的最佳支点,让孩子在做中体会成就感、能力感,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三、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搭建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
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中学阶段由于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发展尚不健全,发展中的困惑难以独自面对,而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现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过于看重成绩,更注重学习和才艺等方面的培养,除了正常上学,周未和假期更是由各种辅导班占据,很少有时间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系统匮乏,一旦出现问题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情况,在家中又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世界很容易崩塌。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松绑,给孩子与他人接触、游玩的时间,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