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个重视仪式感的群族,不论民族、肤色、文化、语言等,我们都对生活中一些特别的时间、人物或者事件有一些不一样的情绪和感觉,需要一些仪式来纪念或者标识这些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仪式感。
佳节灯笼挂中国人向以“礼仪之邦”自傲,什么是礼仪?除了儒道释浸润的内在文化特征,礼仪之邦更多的体现在生活中的仪式感,正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句话可以认作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系,“祀”就是指“祭祀”。从古至今,对山川江河、天地鬼神、先贤显达的祭祀一直是中国人的礼仪大事,更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不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人多认为,仪式感应该和一些华美庄重的词汇连用,譬如“庄严”、“盛大”、“肃穆”、“华丽”、“祥和”… …,不能用“美”和“丑”来做简单判断。我却觉得美和丑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真实的评价标准,是我们发自于内心的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件的直观评价,是我们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反射,这和我们的身份地位、学识经历没有关系,只关乎我们内心于肉眼所见的真实。比如婚庆典礼的新娘容貌、会场布置、伴娘颜色,再比如开业典礼的花篮门脸、司仪礼服,或如开学典礼的组织安排、校服样式、礼仪程序… …都可以用直观的美丑形容。而但凡流传下来的重大祭祀典礼,如祭天、封禅、祭孔等,无一不是“美”的,庄重之美、肃穆之美、华艳之美、声韵之美、礼服之美、仪态之美… …,正因为“美”,这些礼仪才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现实中又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丑陋”的仪式,这些丑陋会让仪式缺了“感”,多数只能沦为解嘲谈资和笑料罢了,而难以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即便有印象也是无奈一笑的印象吧。
生活需要仪式感,更需要“美”的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