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共同成长,是成就对方。献给玫瑰,因为你懂。
挑战日更,为爱前行。写我观察,写我思考,写我喜悲。
今天是学习《亲密关系》第3天:
曾有人说,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如果说盔甲是爱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那软肋就是,当爱一个人的时候,也把伤害自已的权利给了对方。而最大的伤害,是背叛和抛弃,是一个你深受的人说不爱你了,要离开你。
提出依恋理论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发现,孩子被迫跟母亲分离后,会依次产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而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已的本能,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来避免这种从愤怒到悲伤到疏离的痛苦,这就是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怕。
当怕占据情绪主导时,人们会发展出两种平衡模式。
一种是外在的,不让自已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在这个奇怪的时代,性是容易的,爱却反而更难。假性亲密关系,说的就是两个人做很多恋人该做的事情,一样不少,看起来彼此亲近,但是在情感上,两个人都知道,彼此并不亲近。
另一种是内在的,表面上进入亲密关系,却调动内心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已的感觉。人没有办法选择性地屏蔽一种特定的情绪。情绪的屏蔽像是一个玻璃罩子,当它罩下的时候,会把自已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让人感觉不到痛苦,也感觉不到快乐。当人感觉不到失去的焦虑时,也感觉不到爱了。
爱和怕是亲密关系背后的两种动力。爱所主导的亲密关系,让人能够自然地亲近爱人。而怕所主导的亲密关系,则会造成双方各种不恰当的亲近或者疏离,造成关系的扭曲和混乱,增加彼此的痛苦。
因为渴望爱,我们想要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
事实上,人们会在爱和怕之间,制造出更多奇怪的平衡。
融合:黏人的爱,就是一种关系里的怕
他对你好像有一种特别的依赖。他需要知道你每天做什么,时刻想要跟你在一起,如果你脱离了他的视野,哪怕只是很短暂的时间,他都会很警惕。他希望你随时随地跟他有一样的想法和情绪,如果你和他不同,他就会生气。
渴望跟对方融为一体的感觉,就是融合,融合的背后就是怕。
融合的两种倾向:
一种是主动的融合,表现为控制。 对方应该符合我的想法,否则我就会生气,要用我的方式来纠正对方的行动、感受和想法。
另一种是被动的融合,表现为讨好和服从。这样的人会取悦别人,会回避矛盾和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
物化:疏离的爱,是一种亲密关系的失衡
物化源于被抛弃的恐惧,就是把人当做物品一样看待,这也是一种由“怕”主导的关系。
当被抛弃的恐惧压过对依恋的渴望时:对于可能得不到的东西,就疏远,就漠不关心。可是,对爱和依恋的渴望,当然还有性的需要会一直在,所以人就会有另一种折中的方案:还是跟人交往,但是把人当作物。这样就可以像占有物品一样占有对方,不用担心对方爱不爱自已、会不会离开自已。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物化”。
当人们在关系中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物化对方,告诉自已对方不重要。通过情感的疏远,来让自已获得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