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里看到一段话: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这个传统也许是出自占压倒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思想方式。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极少迁徙。他们耕种土地,是根据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变化。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无论何时若要试用新的东西,总是首先回顾过去的经验,从中寻求先例。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孟子更要胜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经验的借鉴与否和大环境相关,像老一辈的囤货和年轻人的断舍离。过往的美好与否和人的年龄相关,年纪越大脑海里描绘曾经越完美。所以老人言过往,年轻人看当下,小孩盼未来,这是经历;每个人生阶段有每个阶段要解决的困惑,这是成长。
这些伟大的先贤哲人们啊,无论东方的西方的,把人大脑运用到极致,思想和想象遍及了人生和宇宙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有哪种困惑,只要愿意就可以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答案。失败疗愈,读老庄。成功得意,学孔孟。苦难读尼采。颓废看叔本华……
今人大概很难超越,就在科学上下功夫,研究左右脑、神经元突起、连接……希望找出思想的起源。分析各种人格特质,区分出强迫型、依赖型、表演型……唯物唯方法的让人沮丧麻木。
巨人们是不是已经高大到触碰了宇宙边界?我不知道。这命题太大。但我知道哲学能慰籍人生,如果还有哲学解决不了的,还有小说和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