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写作,本文继续心理咨询移情部分的内容。这是心理咨询的富矿,做咨询基本很难绕开的。
移情与现实
咨询师要时刻洞察来访者是否对自己的某一言行、观点产生了移情,也要觉察自己是否令来访者感受到不该出现的自我。
让我想到了最近一次的咨询。咨询中我表达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来访的回复是:你想让我躺平吗?
我提供的是个选择题,他感觉是碰壁让他想起了之前那种无助的感觉,于是直接说,你想让我躺平放弃自己的权利吗?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个助人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人躺平的。躺平是一种逃避,逃避是解决问题的。反而是对自己能量的减弱,对问题能量的放大。
在这一刻,我感觉出现了移情。我在想为什么那一刻的移情被我察觉到了?觉得不舒服,他曲解了我的意思。
移情只有明显到会影响我的感受,影响咨询关系才会被我察觉到。也就是我要对它有更多的觉察。
有时我会感觉有些无力。明明我希望达成的结果是3,也做了这样的努力,用了很多力气,但实际结果却是1,有时甚至是0。
我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避免这种落差带给我的伤害。我以为自己很有帮助,会做很多事情,但现实是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
移情意象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约翰 麦克里奥德根曾提出,来访者在治疗中过程中往往会把咨询师内化为下列8种移情意象。
成熟的母亲:咨询师可以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并立即建立信任关系。
这属于比较理想的关系和来访者。可以很顺利的建立信任关系,开始治疗。在心理咨询看来,关系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如果没有好的氛围、融洽的关系,那么所有的话、所有的语言都是没用的。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作为人类,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人们都会通过调节和控制社交中传递的信息,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书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演的。不想显得无能,就不要发问,不想犯错,就不要承认错误和弱点。
但面对越来越快节奏、不确定的大背景,有无心理安全的差异和氛围,越会微妙而有力的影响团队成员的言行。
这在心理咨询中,会有更明显的体现,是没有心理安全感的情况下,来访者不会透露任何重要内容,治疗也很难有真正的进展和突破。
塑造一个让人安全舒适的氛围,是对每一个咨询师的第一个考验。最初,我意识不到的这种考验,现在意识到了。也是一种进步。
合作的母亲:咨询师代表慈善、温暖,可调和来访者的需要,并不否认来访者的意见。
心理学有个概念,我们认为做到最好的母亲是60分母亲,而不是做到百分百。如果做到100分,会有什么糟糕事情呢?
我们认为,母子是关系是互动。如果是在互动中,其中有一方做到100分,那么对另一方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压力?你全能的,你百分百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很无能?
所以心理咨询师认为100分的妈妈并不是好的,认为能做到60分,就非常好。
以上是基本不错的妈妈,如果在咨询中,出现这种关系,那就证明咨询关系是基本OK的,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治疗是有效的。
不胜任的母亲:咨询师不能理解并支持来访者的需要,无法建立信任关系。
如果出现这种关系,那大概率是治疗效果是不符合预期的。我有见过这种关系吗?
有在督导的个案中,出现过这种状态。其中有一次是来访者一直反馈说,你不懂我,你不理解我。
咨询师和来访者说话不在一个频道上,理解经常出现误差。因此寻求督导。实际上是咨询师在说他以为的咨询,而没有站在来访者的态度,理解他的心情。
治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还有一次是发生了反移情,是咨询师总是把来访者当成自己4岁的儿子在照顾。
这明显会让对方感觉不适,那咨询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发生过,来访者拒绝从咨询中获得有营养的东西。
听起来感觉有点矛盾,他花钱,花很多钱来见咨询师,但拒绝从咨询师这里吸取有营养的东西。他让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糟糕的境地中,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此类案例深思的问题。也是值得我深思的。明天继续,父亲的部分。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