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韩国为了遏制日益强盛的秦国,派间谍去帮对方修筑水利,企图通过大型工程耗费秦国国力,进而拖垮对手。阴谋败露后,秦国众大臣趁机上疏,要求秦王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作为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临行前他写了一封奏疏给秦王。秦王读后,马上收回逐客令,追回李斯并委以重任。
李斯《谏逐客书》示范同样是劝谏君王,当时上奏的绝非李斯一人,为什么其他人的奏疏都石沉大海,李斯的《谏逐客书》却能扭转乾坤并流传百世?
自秦以来,对《谏逐客书》进行剖析解读的文章都能编好几本书了,所以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再重复一遍这个过程。但如今写作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必备的一项基础技能,我们同样要搞清楚一个关键——阐述同样的观点,好文章和烂文章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封面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期间,她潜心研究写作,其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本书就是他在写作领域的标杆之作。
在书中,他从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方面解读了20条高效的写作原则,这些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章。那些写作能力出众的人,大多是掌握了这些固定的规则,并在写作过程中娴熟地应用而已。
下面我从易读性和说服力两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些重要技巧。
一、易读性——文章的基础
好文章与烂文章的第一个区别就在于文章的易读性。如今每个人都面临着超量的信息供应,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通过文章把你的观点传达给对方,一定要提升文章的易读性。
● 打造视觉愉悦感
首先,我们要通过排版提升文章的视觉美观度。
有人说文章的核心应该放在内容上,一开始就谈排版是否有点舍本逐末了?并非如此。从写作者来说,打磨精品内容是他们的核心要务;但从读者来说,一篇文章呈现在面前时,如果看起来非常晦涩,读得过程不够流畅,他们很难有读下去的欲望。
提升文章视觉愉悦感的关键在于排版。一方面在写作时要尽量使用短句子,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要避免大块的文字堆在一起,可以通过增加文档页边空白、使用短段落、适当增加行距等方法让文章变得更通透,减少读者的视觉疲劳感。
良好的排版如同精致的妆容,让人在赏心悦目之余会产生进一步了解你的期待。
良好的排版如同精致的妆容● 设置“自上而下”的结构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使用更多的是说明文,用来向读者阐明某件事情或某个观点,这类文章在写作时一定要先提出结论,再进行论证。
小说或剧本在写作时可能会埋伏笔、留线索,通过“自下而上”的手法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有时还会故意误导读者,然后在结尾处抛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这在娱乐上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策略,读者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如果把这套用在应用文上,那简直是一种灾难。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作者举了个很棒的例子。假如同事想请你帮个忙,从听者的角度出发,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
对话A:“艾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你会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帮我买一包0.5mm派通牌铅笔芯吗?”
对话B:“艾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我需要一包0.5mm派通牌铅笔芯。去桑迪文具店买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铁到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然后步行到十字街。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叉汇的十字路口。”
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在不明白对方的目的之前,云里雾里地听他啰嗦有多么令人抓狂。在最后听懂其的目的后,你可能还不得不让他重复一下前面说的话才能连贯起来。
应用文的结构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先将自己的结论放出来,在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目标,然后引导他们一步步向下,先说最重要的部分,后说次要的部分,将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分别进行充分论证。
● 做好引导衔接
增加文章易读性的第三个技巧是做好引导衔接。
一些必要的衔接词如同交通信号灯一样,可以指示读者前行、加速、减速或转弯。你还可以运用加粗、斜体、下划线、项目符号、编号等工具突出文章的关键词或重点,让读者的视线能跟随指引一路向下,完成一次轻松的“漂流之旅”。
四类衔接词这些精心的排版、布局、引导,可以为你的文章营造出一种势能,像河流冲刷石子一样,带动读者顺流而下,让你的信息不断在他们心中滚动。
二、说服力——文章的核心
好文章与烂文章的第二个主要区别就在于说服力的不同。烂文章总是泛泛而谈,内容无法对观点进行有效支撑;而好的文章有血有肉,既有清晰的骨架,又有丰满的血肉。
要提升文章的说服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
大部分的写作都有一个通病——空洞,看似谈得很全面很有高度,但读完之后完全摸不着北,那些模糊化的语言弱化了文章的主题。读者一边读一边还要脑补你想表达的意思,自然无法专注于你的观点。
假如你要给一位漂亮的女士介绍男朋友,以下这两种说法哪种会让他印象更深刻?
版本1:这个小伙子人很好,收入也不错,人也特别上进,最主要的是对家人很关心。
版本2:这个小伙子性格很温和,我跟他认识三年多了,从没见他发过火。目前在XX广告公司任设计部主管,年薪20万左右,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专长接一些私活,还运营着自媒体,业余收入和年薪基本持平。现在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但每周都会回去看望父母,家里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洗发水抽纸,都不用他爸妈操心,置办得明明白白的。
未经训练的写作者经常会罗列一些“品质清单”,看起来相当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没有得到有效支撑。其实当人们读完一篇文章后,那些罗列的观点很快就会被忘记,只有事例和细节才会长期深入内心。
细节和例证如同支撑桌椅的那些腿● 提供个性化的事例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无数的信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对于这些外来信息形成了天然的阻隔,但个性化的事例或故事却可以轻松绕过这个屏障。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会让他们和作者建立关联,进而接受作者的观点。
有两首传唱大江南北歌曲,我们用它的歌词为例,一起感受下这种差异:
歌曲1:你的脚步流浪在天涯
我的思念随你到远方
谁的眼泪在月光中凝聚成了霜
是你让我想你想断肠
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呀结成双
来世化蝶依偎你身旁
歌曲2: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
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
都曾反复练习
前一首歌曲在声嘶力竭地呐喊,看起来很有力量,却难以深入内心;后一首歌曲只是静静地描述了几个生活的片段,却击溃了无数异地相恋的爱人,当初录制的时候歌手哭泣到无法继续。这正应了那句历史悠久的作家格言——要呈现,而不要述说。
● 善于借力
支撑观点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引用名人或伟人的观点就是个非常讨巧的做法,如果引用恰当,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在描述读者不熟悉的事物时,还可以通过类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其对另一事物的信任感进行移植,这种技巧在商业写作上比较常见。
比如某红酒经销商的广告语,“好酒和好医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能延续你的生命!”,作者就是将读者对医生的熟悉感和信任度移植到了自己产品上,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对新产品建立了情感。
要善于借力提升写作功力需要进行长期锻炼,在进行练习之前,掌握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步。《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本书本身就是作者提倡的这些写作原则的范本,虽然全书只有精简的20条原则,但每一条都直指写作的核心。如果能深入理解并娴熟地应用它们,你也可以出一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
李小龙说:“我不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的是把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