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中,一篇叫《地狱》的文章中写到,他看见描写弱智儿童的影片《被遗忘的孩子们》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场景是学校的教室,孩子们都在听课,可是只有一个学生,课桌远离大家的行列,单独坐在一旁自顾自的玩。他看着这个镜头,莫名的忧郁,心慌意乱,最终想起来,那个孩子就是他自己。于是他回顾了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事。
小时候的黑泽明,在森村小学上一年级时,觉得学校对他来说就是监狱,在教室里,他只感到痛苦和难受。他智力发育晚 老师说的东西他根本不懂,只好自己玩自己的,因而也被老师当作需要特殊对待的学生看待。上课时,同学们偷偷笑他,老师也把他当弱智来嘲讽他。在室内做抛球游戏时,同学们拿球砸他砸得很疼,他把球拾起来扔到外面的雨地里,老师却怒斥他。在这样的小学上学,他觉得简直就像在地狱受罪一般。
黑泽明在他68岁时,回过头来再看这件事,他说只按老规矩行事,把智力发展较迟的孩子送进学校,简直就是罪恶行径。因为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参差不齐,有五岁时就像七岁那么聪明的孩子,便有虽然七岁却只有五岁智力水平的孩子。智力的发展有快有慢,一年有一年的水平,那种僵死的规定完全是错误的。
真没想到,被世界出名的导演们赞誉的黑泽明,小时候的智力发展竟连一般孩子都比不上。所以,他最后说的这段话太有道理了。
心在哪里,思想就在哪里,还真是这样。读着黑泽明的这段故事,我不禁想起我们的教学。是否我们也有些孩子因为智力发展得较晚,而不得不在学校遭受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嘲笑?听不懂课的孩子本已不幸,若再得不到关爱,必然会把学校看作地狱。
又想起蒋勋教授讲的《庄子》的齐物论。其实聪明的,愚笨的,开慧早的,智慧来得迟的,都一样合理地存在一个班里,是比较让我们给他们贴了标签,分了优劣,最终得到不同的对待。所以,黑泽明才能永远地记住好老师立川老师(在《“酥糖”遇到天使》一文中),是立川老师看到了他那脏兮兮的画的优点,使他从此喜欢上了画画,有愿去学校的时候,后来当上了班长。
黑泽明脑子突然开窍是在三年级时,他从开慧之前的样子到后来的发展,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愿师者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