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暗了下来…
学校的灯零零星星地亮起,仿佛燃之将近的纸垛, 也要奋力抗争到最后一刻,死灰复燃,重又亮起一个个不灭的火光…
玻璃材质的楼宇很快使得整栋建筑变得通彻透明...
30楼从左数第5间教室里,眼目疲倦的小A正缓缓走到窗边,极目远眺,欣赏着冬日暗夜的雪景…
❉
窗外继续下着鹅毛大雪,已经几个小时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早已将地面覆盖得白雪皑皑…继续远眺,在这白茫茫的尽头,还屹立着几个木木呆呆的雪人儿,在广袤的大地上显得十分孤独与苍凉…
❉
目光回到眼前,小A看了看窗玻璃,那上面闪着斗大的字体:警报!警报!室外温度-21℃ …请勿靠近窗边!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AR技术... 现如今,凡是称得上是玻璃的,其实都是一个AR显示屏。室外温度的数字就在玻璃上跳跃着、闪动着...
❉轰隆隆,一声巨响!小A赶紧跑回了座位…
像教室里其他人一样,她绷紧了神经,认真地聆听着、思索着……
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A赶紧调取电子课桌上的沉浸式VR环境,进入复习地球历史。
❉
她在屏幕上输入数字年代后获取到一些信息:自从全球变暖、植被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前所未有的浓度。
地球终于还是不堪重负,两极的冰川彻底融化,所有大陆都被海水淹没了…
在地球被海水淹没之前,全人类紧急组成了联合政府,妄图用当时最先进的造雪技术恢复两极冰川,阻止海平面上升。可惜一切已经太晚了,地球早已病入膏肓。为了人类种族的延续,一部分幸运儿如同星星之火,在“大洪水”到来之前移民到太空城,延续了人类文明。
生死诀别,响彻世纪。由于当时技术太有限,地球3/5的人口只能亲眼目睹那场世界末日。历史之惨烈,至今没有一人有勇气再去回忆…
❉
所幸的是,随着第一批移民迁入太空城,人类的技术、文明也被保留了下来。几个世纪过去了,在太空漂浮的人类疲惫地渴望陆地。一部分太空城居民作为拓荒者,首先降落在了火星。带着先进的技术,拟大气环境、拟生态系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征服了这座红色星球,只是红色已成往事,土壤早已经过改良。随着最后一批居民搬到火星,昔日拥挤的太空城已变成孤独的残骸,漂浮于茫茫宇宙......❉
看到这儿,小A暂停了VR环境的沉浸式学习,她用手指点击了课桌上的"II"按钮(脚注1)。窗外的雪景再次吸引了她的目光。这些漫天飞舞的雪花,正是基于末日之前人类的造雪技术,经过无数次反复迭代升级而成。而那些木呆的雪人,却是遍布火星的弱人工智能的杰作。脚注:1.整张课桌都是一个电子显示屏,类似于原地球人的平板电脑屏幕。“II”是暂停键。
小A低头按下开始按钮:
根据史料记载,最初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动植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供动物呼吸以维持生命,动物又将吸入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呼出体外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的粪便也无形中充当了植物的养料,而长成的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再次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最终作为粪便排出体外......
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地球渐渐从一个荒凉的星球变得生机勃勃。现在的火星环境,正是基于对地球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的把握,建造而成。只是,由于火星轨道距太阳稍远,人类不得不人造光源以便火星具有充足的热能供动植物生长。所谓人造光源,就是人造小太阳。这种小太阳来自“受控热核聚变”,这种聚变与太阳的聚变不同,它不发生爆炸,因而能在火星上生存。
小A再次陷入了沉思...
自从人类全面征服火星之后,火星也变成了第二个地球。讽刺的是,人类的贪婪让现在的火星名副其实地变成了地球第二。人造光源被大量复制、盗版、非法贩卖,每个人都干着地下交易,妄图建立自己的生态帝国。
但当火星环境监测局侦测到环境异常时已经为时太晚。火星联合国召集国际安全署将非法光源贩卖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并召开了紧急会议,聚集各国的环境专家。会议结束后,火星环境总署将原始的造雪技术再次启动,对环境进行初步的物理降温,以防止光源泛滥、走私生态引起动植物比例失调,可能造成的气候灾变。想到这儿,小A不禁苦笑。难道人类不知道地球文明是怎么成为历史的?!突然!她的沉思被电子音响打破,她发现校长的虚拟化身已经出现在教室的正中央:
大家不要恐慌!彗星轨道偏转,撞向了地球。火星安全了!
彗星!小A想,原来她忘记了昨天全息广播向全球公布了火星航天组织进行彗星轨道纠偏准备的实况转播。对于这点,小A倒是不太担心。在火星居住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已经掌握了最先进的小天体轨道转移技术,成功阻止了无数颗彗星、小行星对于火星的撞击。
... ...火星时间一万年以后... ...
... ...
太阳落了又升,升了又落…岁月是那么漫长,火星的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火星的建筑、居民也更换了一代又一代,曾经的小A早已化作火星信息中心的一组数据。
火星的邻居,那个曾经蔚蓝色的星球,或许因为小A时代那次天外来客的撞击,造成地壳的撕裂。一个个大裂谷、造山运动,一些不安分的火山相继喷出百米熔岩降落到海上。海水将这些炽热的岩浆冷却,新地球的第一块大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
又经过漫长的岁月,陆地的面积逐渐扩张,类似古地球人的新地球居民也在漫长的进化中登上了自然历史的舞台。然而,新地球人与老地球人有太多不同。仅仅从眼目的角度也能看出端倪。
以下是来自未来宇宙计算机所记录的信息:
原始地球人的眼目识别400-750nm左右的电磁波为可见光(脚注1),并对这段电磁波脑补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后来的“新地球人”的视力却活跃在760nm到1mm之间。用老地球人(脚注2)的话,这些“新地球人”个个有一双红外线眼。然而惊人的是,这些“红外线眼”的新地球人看到的是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对于老地球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老地球人来说透明的玻璃对于新地球人来说也并不透明,反之亦然。
以下是从计算机调取的历史片段,记录了人工智能大D的科普:
火星纪元273150。小A的第900代,少年X正在教室上古代物理学,讲课的正是培育了几代学生的人工智能大D。大D虽是人工智能,语言却不像机器一般死板:“我们知道,玻璃之所以透明是因为玻璃的材质几乎不吸收我们肉眼可见的光线哦。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巨大到难以想象,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又几乎没有被玻璃这种材质吸收,我们肉眼可见的光线当然都被透了过来,这样我们自然能够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世界啦!然而我们的邻居’红外眼地球人’却用着完全不同的材料制作玻璃,这种材料由于吸收了我们眼中的可见光,即400~750nm左右的电磁波,因而对于我们并不透明。反而这种材料倒是几乎不吸收红外线的(脚注3),所以“红外眼地球人”能够穿透这种材料,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就是达到了我们所说的透明。”
脚注:
1.显然,这些长度单位甚至名称都是古地球人所建立的,对于nm的具体长度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2.后来一部分老地球人移民到被称之为“火星”的一个岩质行星上,从此他们被称为“新火星人”。
3.根据后来移民到火星上的地球人的记载,这是波长大约在760nm~1mm之间的电磁波。
看到这里,创造K宇宙的程序员关闭了以上资料并拉响警报,紧急召集他的同事研究《太阳系光学》。这一段描述让他想起了一段可怕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