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八月之光,母性之光

八月之光,母性之光

作者: 东斜_9187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10:47 被阅读0次

    第二次读福克纳已经是十余年后了。阅读带来的感觉就像是品尝同一个年份的红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初的那种强烈和艰涩逐渐沉淀成为深沉和醇厚,而回味则更加丰富。对每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爱好者,福克纳是一个绕不过的坎,他小说的结构和语言极具个人特点,阅读他的作品给人的最大感觉往往是“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意识流、片段化叙事、大量运用的插叙、转述、多重有限视角的复调叙述是其作品的常见标签,这些如今已是西方文学的基本结构手段,而他无疑当被视作圭臬。如果仅就其语言来说,阅读他的作品永远谈不上是一种享受,大量的长句,从句,插入语,并置结构,以及令人摸不清头脑的主语,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都不堪其扰,而我这种非母语的阅读者便更难以领会,不得不先看完译本,再重读原文体会他的句子张力。
    《八月之光》是他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重要作品。在此之前,他在《喧哗与骚动》中曾有这样的一段叙述:“在老家八月底有几天也是这样的,空气稀薄而热烈,仿佛空气中有一种悲哀、惹人怀念家乡而怪熟悉的东西。人无非是其气候经验之总和而已,这是父亲说的。”他在后来的演讲中也明确的说过:“在密西西比州,八月中旬会有几天突然出现秋天即至的迹象:天气凉爽,天空里弥漫着柔和透明的光线,仿佛它不是来自当天而是从古老的往昔降临,甚至可能有从希腊、从奥林匹斯山某处来的农牧神、森林神和其他神祗。这种天气只持续一两天便消失了。但在我生长的县内每年八月都会出现。那就是那标题的含义。对我来说,他是一个令人怡悦和唤起遐想的标题,因为它使我回忆起那段时间,领略到那比我们的基督教文明更古老的透明光泽。”而这古老的光泽,正如他在诺贝尔获奖演说上说的那样,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他怀着对美国南方传统的深沉的爱,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他不是一味伤逝,更不是颓废迷惘,他坚信人类”能战胜一切而永存“,是因为他们的“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而他是一个记录者和歌颂者,他的任务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这便是我理解《八月之光》的纲领,仿佛我们在小路交叉的丛林中行走,而远处古老村庄摇曳的灯光是我们的方向。由是观之,《八月之光》的灵魂是莉娜.格罗夫,他将她塑造成一个坠入凡间天使,一个希腊式女神。他并未花太多笔墨叙述她的故事,却使她成为贯穿整个小说的主线,并对小说中许多人物产生影响。她是自然、原始、真诚、淳朴的母性之光,她和她那八月降生的私生子象征着人类原始的力量将对死气沉沉的南方社会产生的变革和成果,是南方社会的希望之光,正如那八月之光预示着秋的降至。
    二元对立是理解现代西方思想的一把钥匙。像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讲的那样,在巴门尼德看来 ,宇宙被分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他把对立的一极视为正极,另一极视为负极。米兰昆德拉说的是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福克纳谈的是白与黑,男与女,贞洁与淫荡,忠贞与渎神。那时的美国南方,是行将就木的种族主义,清教主义和男权本位,然而变革的力量不可遏制,在他看来,南方的希望是离开天堂,回归大地,重回大地母亲的怀抱。《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罗夫,她粗糙,她不羁,她因了无牵挂而无所畏惧,又因无所畏惧而顽强地生长,她仿佛是那片土地上的异乡者,向那黑黢黢的森林投射一缕微光。因此,有论者认为莉娜象征大地女神盖亚。在希腊神谱中,她是母神,是创造了原始神祇和宇宙万有的创造之母,所有神灵和人类的始祖母神。希腊神话中,母神盖亚自混沌(Chaos)中创生秩序,而书中的莉娜.格罗夫,单纯的热爱美,向往秩序,相信人性的简单原则。福克纳单纯的希望这种原始的野性力量可以搅动南方那一潭死水。
    然而事实上,莉娜.格罗夫不是一个异乡者,她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女孩。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并置了几个人物,他们事实上更具有异乡者的特点。例如海托华,他的名字Hightower,本义高塔,象征着他内心中属灵的部分。而实际上,这个人一生被困在家族先辈为他搭建的高塔中,他拒绝接触大地,拒绝走进社会,直落得众叛亲离的地步。唯有在书的尾声,他因为为莉娜.格罗夫接生,感受了粗犷生命的原始力量,才幡然悔悟,发表了一段令人唏嘘的灵魂忏悔。又如乔安娜.伯顿,她姓Burden,即负担,她的家族是她一生的负担,是她悲剧的根源。她和海托华一样,禁锢在自己家族的枷锁中,幻想着用外力强行搅动南方的死水,最终落得惨死的下场。唯有莉娜.格罗夫,她从不幻想,只是单纯的相信;她一路走来,接触着大地,仿佛微光拂煦身边的乡亲。福克纳单纯的相信这种发自大地的自然之光可以改变南方摇摇欲坠的现实。
    回到书中的主要人物克里斯莫斯。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断裂的,而克里斯莫斯是最显性的断裂的个体,他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如果说二元对立是小说的主导思想,那么在克里斯莫斯,对立的二元被囿于一身,从其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的找寻自我,然而直到终了,他都不能被社会所认同。他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克里斯莫斯,他拒绝命运,不断抗争,他愤怒,他憎恨,他堕落,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或是放任自流,他始终得不到身份的认同。他的死只可能是乡亲们聚谈唏嘘几声的素材,而不会对这个死一般的社会产生多少微澜。显然,福克纳通过这个人物,在发出他最大声的控诉。然而,他并不认同这样的狂暴。他的充满希望的八月之光,还是来自于大地母亲自身的觉醒。
    1932年,鲁迅发表了他著名的七律《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当时的中国与落后封闭的美国南方多少有些类似,鲁迅想做的事大抵也是唤醒中国底层沉睡的大众吧。这一年,福克纳发表了他生涯中重要的作品《八月之光》。这世上,写作的人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作家的总也就那么几个。人类心灵中的有些东西是普世的,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有些东西对今天的中国并非已经陈旧和不合时宜吧。10年之前,初读福克纳,看的懂《喧哗与骚动》,却看不透他的思想与情感;10年之后重读福克纳,感悟较前更多,能理解的也更深刻了些,故撰此文以纪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月之光,母性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e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