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大人来说,不理解的东西是不愿意去记忆的,这是成人思维的惯性,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会担心孩子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对读经没有兴趣。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
孩子记忆广告、儿歌是很有兴趣的,但他们对于能否理解这些也没有多少兴趣。孩子在13岁以前,对记忆和模仿的兴趣一直高于理解的兴趣。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和模仿的兴趣逐渐衰退,而理解的兴趣逐渐增长。一直到13岁以后,理解的兴趣逐渐高于记忆和模仿的兴趣。这是一个人自然地成长过程,所以不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但是有些人,还是希望孩子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对经典的内容有些理解。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孩子能理解更好,不能理解就不必强求。人文教育本身是一个存储的过程,孩子先把这些内容记住,将来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去理解。而且对于经典,最初的理解或许是肤浅的,随着知识量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同一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等孩子满腹经纶了以后,他们的理解要比我们深刻得多,还用我们来讲解吗?
况且孩子的学业规划是一贯的,不是今天读书,明天就停止了。等孩子长大,他们肚子里有不理解的句子,就会自己去查阅资料,有很多经典的注释书籍可以参考。自己去求解,也会比我们的解释更准确,更深刻。
如果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问经典的意思。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这句话是很深奥的,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因为孩子问经典的意思,只是随便问问,并不是为了求解,所以这样回答就可以了。也可以回答“你得好好跟妈妈读呀,妈妈就是小时候没有读,所以才不明白的。你长大要给妈妈讲,妈妈才明白”。或者给孩子适当解释一下,抱着孩子能明白可以,不明白也没关系的态度。这样就不会破坏孩子的读经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