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的这句话,一般出现于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心愿告知父母时,收到的答复。我自己也不例外,自从18岁起,上了文学这条贼船以来,我的生活可以说是每况愈下。记得22岁那年,我大学刚毕业,一个人回到天津。几个高中时的哥们一起出来打篮球,篮球打完,我们经过一个卖糖葫芦的老大爷。其中一个哥们驻足了一会,问了一句,“多少钱?”老大爷说,“两块钱一枝儿。”这时我也凑了上去。虽然当时是冬天,但打球流汗,非常口渴。我盯着插在红漆柱子上的一串滚了糖的橘子看了半天,也问了一句,“多少钱?”大爷说,“这个五块钱。”我说,“太贵了。”大爷说,“想吃就买呗。”
不得不说,大爷是个好销售。他的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我的痛点,并且只留给我两种选择:要么离开,承认自己是个傻逼;要么花五块钱,买下不值这个价钱的橘子。而事情的结果更加令人难堪:我的哥们一听这话,立刻掏钱买下了那串橘子。
按照一般的套路,以上开头应该被称为“欲扬先抑”的叙事手法。接下来,主人公(也就是我)就该开始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了人生赢家……多年后,他回到糖葫芦摊买下了所有橘子,老大爷被啪啪打脸……
然而,现实并不是网文,通常都是“先抑再抑”。十几年后,我买糖葫芦依然需要掂量价钱,因为上海的一串糖葫芦居然能卖到30块钱。而与此同时,我的“写作事业”也毫无进展,写得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压根不知道写啥才能赚钱。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刷抖音看美女时,无意间跳出一个“某乎”的写作课。老实说,我对于这类培训课程一直不太感冒,因为写作在我心里一直是神圣的。被教出来的写作,能叫写作吗?(这话听起来有点像孔乙己……)然而,多年来撞南墙的经历,不仅磨平了我的棱角,连我棱角上的黑头都快被磨烂了。于是,我加了群,卧底进去。
讲课的老师是个胖子,跟我竟然是老乡。第一堂课,他讲了他总结的“故事写作八步法”:
主人公——目标——阻碍——努力
结果——转折——高潮——结局
在讲述这八步法的过程中,胖老师列举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名著故事,来佐证他的理论。按照他的话说,只要按照这个套路,猪也能写出精彩的故事来。
老实说,我倒不鄙夷这种套路,只不过套路太多,会让事情变得千篇一律,进而无趣。课程进行到一半,老师留了作业,让大伙在这堂课后,按照“故事八步法”创作一篇自己的故事(为此,我的确创作了一篇小故事,在文章末尾)。之后,他便开始介绍起本次课程的真实目的,那就是卖课。
事实上,试听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某乎”为热爱写作的朋友们,打造了一个为期30天的写作训练班。原价2598元,现在只要1598元!老师们还负责为学员提供改稿和投稿的服务,一篇稿费200-300元,并且现在下单,还赠送一本某乎高管写的一本,名叫《创作者》的书,据说这本书可以在战略层面上,帮助“创作者”们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课上到这儿,我就退出了直播间。因为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某公司为了忽悠老年人买10万元的理财产品,赠送1万元苹果手机的段子。不过在好奇心驱动下,我还是买了一本他们提到的这书。

书里大概聊了这么几件事。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名叫“个人垄断”的概念。什么是个人垄断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用你个人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公众分享,来建立的一种自我与公众之间牢靠的关系。
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说,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去追求那个属于自己的“最小的市场”。
“它不是一种刻意的人设,而是你本人自然的延伸……所谓‘最小的市场’,就是一个人可以实现“垄断”的地方……一旦你找到它,并将它牢牢占领,(持续的)探索每一个缝隙和角落,将其发掘和呈现出来……这就是你的个人垄断……而从自己的兴趣、专业领域出发,才是持续创作的保障。”
老实说,上述这段话对我来说很受用。面对流量红利,大部分想通过创作赚钱的人,都会看别人发财眼红。可是,当你借助商业定位知识,选择了一个已经被他人占据的市场的时候,往往从一开始,就已经落后于人了。与此同时,别人已经建好了护城河。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有些甚至背后已有强大的团队支持。而你孤身一人,在他人的专业领域里拼命学习,无论如何也无法赶超对方。殊不知,对方事业的起始,或许也源自于一个无人涉足的领域,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地沉淀下来,最终成为了个人品牌。
接下来,作者又详细分析了各个平台现状,从模式、人群,到算法。作者形容,平台最初的设计初衷,决定了平台将更加适合怎样的创作者。举个例子,比如微博。
“作为最早的内容平台之一,微博的分配策略是相对传统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早期互联网产品,如门户及论坛的很多设计……微博的运营思路是,运用名人效应和明星人气,来实现增长目标……这使得微博的内容创作很快走向了中心化,加速了其向媒体化方向的演进。”因此像微博这样的平台,“它更加看重效率……不利于新人创作者,快速完成冷启动。”
作者还分析了头条和抖音。同样,这两个平台由于过度依赖算法,更加看重效率,也不太利于长尾创作者的生存。
诸如此类,尽管作者的一家之言不能确保完全正确,但对于业余想拍拍视频,写写东西,赚点外快的同学们来说,应该都是很实用的信息。当然,以上内容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除了对于其他平台生态及流量逻辑的分析,作者还提到了未来的趋势。比如,作者认为,“混剪”的创作模式,正在改变整个内容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的有所谓“原创”的内容吗?事实上,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对于曾经内容的“混剪”。这就有点像毕加索的拼贴画(Collage),艺术家们总是可以敏锐地洞察时代的方向,抑或就是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时代。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有兴趣在业余时间“捞钱”,不妨买来这本书读一下,说不定会有点启发。
最后,附上我听课后,按照“故事八步法”创作的小故事:
李小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很想吃大饼鸡蛋。(目标)
李小明打开冰箱门,发现冰箱里的鸡蛋已经吃完了。(阻碍)
小明看了眼时间,学校的第一堂课肯定要迟到了。既然第一堂课赶不上,那不如下午再去。
于是,李小明决定出门买鸡蛋,回来炒着吃。(努力)
李小明刚一下楼,一辆电瓶车和他擦身而过。李小明一瞧,竟然是学校德育处的刘二狗主任。
李小明转身刚要走,就被刘二狗一把揪住。(结果)
“李小明!”刘二狗呲出狗牙,恶狠狠道,“你这两天干嘛去了,为什么不来学校上课!”
李小明一时慌乱。这几天他一直在家打游戏,本来快要通关了,没想到最后游戏出了BUG,之前的存档全都丢了。此时他满脑子只想着那个游戏,根本懒得搭理刘二狗。但就在这时,只听远处传来“哎呦”一声。李小明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隔壁家的李奶奶突发脑梗,摔倒在了地上。(转折)
李奶奶是个孤寡老人,以前就犯过脑梗,腿脚一直不太利索,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
这不,她一大早去超市里抢购特价鸡蛋,显然由于抢购过程非常激烈,李奶奶回来路上,还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没想到刚到家门口,老毛病又犯了。此刻正倒在地上抽搐。
说时迟,那时快。李小明瞅准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去,差点把刘二狗连人带车掀翻。
李小明一边焦急地大呼,“李奶奶,李奶奶!”一边掏出手机,拨打了120。(高潮)
这时,刘二狗也凑上去,一脸支支吾吾道,“这老太太是谁啊?”
只见李小明眼珠滴溜一转,对刘二狗道,“这是我的亲奶奶!……这几天没去上学,就是在家照顾我的奶奶……没想到,一会的功夫,她竟然又出事了!”
李小明说着说着,眼泪也配合着吧嗒吧嗒掉下来。
刘二狗一听,再也没敢逼逼一句。过了一会,见120一到,刘二狗小声对李小明说,“小明啊,学校里还有事等着我处理……你要好好照顾你的奶奶!”
说完,刘二狗就跨上他的二八大杠,一溜烟没影儿了。
120走后,李小明也擦了擦额上渗出的汗水,终于松了口气。他往地上一瞧,发现李奶奶的菜篮子里还有几个没碎的鸡蛋,心中一阵窃喜道:
“真特娘的因祸得福,这下我连鸡蛋都不用买了。”(结局)
别说,还真有点内味。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号:狮子头书房(ShizitouS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