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
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
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
——特蕾莎修女
生活,是需要意义感的。
这种意义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需要”。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不被任何人“需要”了——没有工作需要我们做,没有朋友请我们帮忙,也不再有人关心我们——这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失去重心,人生也随之失去了方向。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迷茫,很可能不是因为缺乏目标,而是我们不再被任何人“需要”。
“被需要”是我们追求的意义感
朋友们盛情邀请你一起去自驾游,并且说:没有你在就不好玩;
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组队,因为这个队伍缺你不可;
你去参加一个社群的活动,刚到现场,一群粉丝就迎上来:我们等你很久啦;
当你帮别人解决了一个难题,对方对你说了一句:有你真好......
这时候,你会不会感觉自己瞬间自信心爆棚?
当我们被别人“需要”的时候,就是我们发挥个人价值的机会。
二战结束后,带领英国取得胜利的重要领袖——丘吉尔,却在1945年的首相大选中落败。在获知选举结果、半晌无语之后,丘吉尔说:“英国人民成熟了。他们学会了选择,他们不需要一个英雄领导他们重建家园。”
丘吉尔的失落,并不是因为落选,而是他发现:英国人民“不需要”他了。
放眼历史,英雄人物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再被大家“需要”,无法兑现自己的价值。
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金兵入侵、报国无门的时候,写诗感叹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仕途不顺的李白,也用一句豪迈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声喊出了自己心中的渴望——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国家“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被需要”是建立人脉关系的条件
几年前,我的前老板就叫我们去混圈子。他说:一旦你们有了自己的人脉圈,就等于有了资源;一旦有了资源,就等于有了钱。
那段时间,我们加入了各种微信群,希望能混进某个高端的“圈子”,但最后,那些微信群都沦为微商的广告群。
后来才知道,圈子不是用来“混”的,而是用来交换资源的——没有人会因为一面之交,就认同你、把自己的资源奉献给你;相反,当你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时,那些圈子自然会接纳你、别人也会带着资源和你交换。
这里的“资源”含义很广,包括你的能力、你能提供的服务、以及你自己的人脉。
简单来说就是:你能被别人“需要”。
“被需要”能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重心
许多人在离退休后,因为没有了工作、价值感也随之降低,于是感觉找不到生活重心、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觉得自己对社会“没用”了,成了“废人”。
有的老人,则把自己的重心转移到子女身上,每天各种唠叨、催婚,就是希望能为子女做点事情;但大多数时候,子女们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并不希望父母随时都围着自己转。
于是,很多人抱怨说:“原以为退休了就能够安享晚年,幸福日子到了,没想到现在每天都开心不起来,孩子还觉得我爱唠叨,不愿回家。”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必抱怨父母“唠叨”,也不必指责子女“不懂事”,只要抓住问题的源头就好办了。
比如:鼓励父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钓鱼、旅行、养花、养宠物……只要他们在这些事物中,找到“被需要”的意义感,就愿意持续花时间付出。
所以,千万不要对老年人的广场舞抱有“偏见”,它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毕竟,当父母们整天忙碌自己的事情时,自然就没闲心来对你唠叨和催婚了。
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当孩子帮你做家务、帮你干活儿之后,你夸他热心,他可能会更加乐于助人;
节假日你回老家,把父母为你做的饭菜都吃完,他们会更开心;
你在社群里做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会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
宝刀被雪藏,是一种遗憾;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一种遗憾。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当我们被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