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脉”,多见于风水学一说。经典的悬疑盗墓小说《鬼吹灯》中最厉害的门派——胡八一所在的摸金校尉,其拿手绝技便是“寻龙诀”和“分金定穴”,也就是中国的龙气所在,而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龙脉。
风水中龙脉的说法,就是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
大自然山水有龙脉,古代山水画中也有龙脉。画中的龙脉往往变化多端,忽隐忽现,难以察觉,仿如隐藏在画面中的一条活泼的生命线。
古法虽备 未经标出
早在东晋,顾恺之就提出画山要“使势蜿蜒如龙”;南北朝梁元帝萧绎认为画山要“首尾相顾,项腹相迎”;唐代王维、五代画家关仝、荆浩同样表示,画山应该经营位置吗,先定宾主;宋代画家董源、李成、范宽、郭熙等对龙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画面中的龙脉清晰可见,只是没有将龙脉一词运用于山水画论中而已。所以清代画家王原祈说:“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
到了元明时期,黄公望、沈周等画家虽掌握画龙脉的“古法”,但都秘而不宣。直至清代,王原祈才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在《雨窗漫笔》中说:“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深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佳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旖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
王原祁又言:“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 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其所提出的“取气”、“得气”、“迎机”、“得势”诸论,皆本于“龙脉”说,认为山水画中气势,比笔墨更为重要。
“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中有开合, 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 补其不足,使龙之斜壬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
具象化符号的展现方式
不管是风水学还是画中风水,“龙脉”都是一种具象化符号的展现方式。现实生活里的风水,多涉建筑的经营位置,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山水画中的风水涉及画面的空间布局,也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如此角度看来,从风水的角度看古代山水,画中物象皆为符号。
符号学来自西方,较之中国的风水之学亦有相通之处。风水,西语译作Fengshui,取汉语发音,以免意译失真。但对其意稍加阐释,英译便作art of placement,即“经营位置的艺术”或“布局术”。西方之术源于古希腊,盛行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与风水相比,尽管此术有前缀 geo- ,看似经营位置,但已略失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虽然西方大有以 geomancy 说风水者,但实际上 Fengshui 不可替代,这是今日西方学界的共识。
但它们的指向相同,同为一种具象化的符号概念,这便是图像纹理的走向趋势,而风水中的龙脉便以“势”为要义。在山水画中,龙脉是蜿蜒的山峰,若俯视,其主峰走向便显龙脉所趋之势,形成布局纹理。
以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为例。清代王原祁说画中龙脉开合起伏,不仅有气势,而且有源头。若以符号学的“无限制的符号过程”为视点,用王原祁的眼光看,此幅《江山秋色图》中群龙奔腾的峰峦,便是若干能指,其所指相同,均为画中气势,这是画家造势,是大势所趋的动向。
将手机竖起来,欣赏高清图卷!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卷》 绢本 55.6X341cm
图中所绘为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书画本同源”,如果说中国的书法讲究章法的贯气,那么中国的山水画最讲究的便是山势的脉理。而这就是上文所提到,清代王原祁所创的“龙脉说”。不仅暗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
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经典。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将如此多的意象化符号,巧妙融合在一幅画卷之中,可谓画中典范。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是我们试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就能发现即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其实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脉络。宋代的全景山水图依然是极好的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