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儒为表,佛为心,道为骨。——题记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在百家争鸣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当今人称之为“圣人”。
而孟子与孔子相隔了190多年,他却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成为儒家学派的新的代表。孔孟之道便是中国人向外国不断输入的文化,也是外国人正在学习的,中国最古老,最优秀的智慧。
今天去了三孔圣地:孔庙,孔府,孔林。
却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我认为有两种原因,其一便是第一次去,没有什么太多的感受,因为时间匆忙也没来的及很好的了解孔子(主要是没有了解他的著作)。
其二便是需要走的路程实在是颇多,走过去再走回来时,已经觉得也精疲力竭,整个人又饿又渴又热又累又困。简直,令人崩溃。
不过万幸的是,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尽管已经精疲力尽。
我们是一直坚持的,在三四个小时之后,所有景点参观完毕,听了多少记住了多少,感受了多少也都不重要了。
一切都仿佛随风而去,飘散在云烟之中。
至少我有个新的感受,不是累、困什么的生理反应,而是体会到了至今没有走过的50km——这的确不是谁都可以走的,走路姿势不对,我是脚后跟磨得很疼,也会使脚的大拇指变歪。
而孔子在中年时期周游列国,不仅乘马车还步行,游说各国的君主,我似乎也和他有相似的体验,哪怕我并没有他走过的地方那么多。
在这三孔圣地,我没有新的体验,就是乘坐马车在路上嘛,这个过程中有眼尖的人发现这匹马的走路姿势一跛一跛的,可能是受了什么伤。
的确是这样,在两次下车时候仔细观察一下这只马,发现它被绳子被铁环勒着的地方浸透了汗水。致使人有些难以言喻的感受——也许在心疼这只动物,在无用功班的为人类劳作,一方面有觉得人们以它为生……可能很矛盾吧,但是理智告诉我,一切感受不过是在用高高在上人类的视角去怜悯它罢了。
接下来,我们在车上小憩了一会儿,便前往了亚圣的孟子孟府。这不是我第一次来了,也是我的数不清次数的时候来了。
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但是又带给我一点不太一样的感受。
首先孟府孟庙这里并没有孔庙,孔府大,不仅仅是亚圣和圣人的区别,就规模而言,这两个地方有很大的差别:孔庙,孔府需要走三四个小时才会参观完毕,而孟庙,孟府仅仅需要4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便可以全部参观完毕,其间的差异着实有些大……
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徒弟的学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又进一步进行改善,孔子推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两种想法都被归为儒家学派,却有本质上不同的差别。
就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一样被列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里面的方针却是不尽相同的。
除了规模,孟子和孔子在许多为人处事方面都十分的相似。
他在中年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却不得志,不能完成他心中的伟愿,所以在晚年也如同孔子一样教书育人。
不过,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似乎是一种心灵的慰籍,也许他们的灵魂永远在这上空保佑着后人。在每年的祭孔祭孟大典上,总会有一些奇观发生,也许是巧合偶然也有可能是确有此事呢~
很多人总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像我一样),而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的体悟,就比如有很多人不喜欢侯冠宇,于是就对他发火发脾气、斥责他,这便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在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再比如你和一个人呆的近了,或许是你喜欢这个人,你的行为举止会不自觉一点点向那个人靠拢,如果能够及时止损,不会学习上他身上不好的一点,那么你也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了。
再比如,现在极度疲劳,劳累时仍然可以脚步不停,脊背挺直,保持高贵优雅的姿态,那么,你看起来的确是一个高贵的人。
今天一天需要走的地方很多,也走了很长时间,无论是去参观三孔胜地还是孟庙,孟府一或者是去吃晚餐。每个人都非常疲劳,但是他们又都坚持下去了,无论是比我小的还是体格比我好的,或是体格比我差的。
不管能学到什么,体悟到了多少有这种坚持不懈的品格,我相信这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