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至,记得外公从厨房出来正端着一大盘自制酸梅鹅走过来饭桌。我帮忙斟酒,隔着酒杯端详着爸爸说的放了好多年的好酒。很快一家人都围坐在桌前,香气氤氲。不知谁喊了一声先干杯。碰杯声响,大家都心照着互道着“冬至快乐”。
等碰杯声落,恍惚发现身已在香港。
今天明明是圣诞节,但让我回想起去年冬至。大概是被香港浓烈的圣诞节气氛感染到了。记得大概一个月前特意去旺角花街采访花商的时候,还穿着短袖,问题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圣诞呢? 现在想想这真是个有点傻的问题,因为在这里大概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想到离家并不远的香港,能作为异乡人的我来感受到意料之外的一个微小的culture shock。
转眼三个月也在忙碌的课业中过去。每个晚上入睡前望向窗外,脑子里总是会响起李健的那首《城市之光》:
“当那乌云遮挡月光城市之光更明亮,他阻挡着黑暗降临人们不会迷路慌张。”
自由两个字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土壤,仿佛像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光一样。在上香港与中国报道的课的时候,Tammy老师曾经问过:自由这一权利行使的边界在哪里? 而这种“更大的自由”背后下人们生活是否一定更为幸福,这是一定是生活必须的吗? 不需要马上给我答案,但你们要自己去思考。
的确三个月来亲身体会到香港依旧发达前沿的传媒教育下各种观点的碰撞。同时第四波疫情袭来,每天看到激增着几十甚至上百的确诊数据,现在只是惊讶了一下,像街上依旧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员,继续正常生活着。
常听到教导要学会去明辨是非,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处理是非黑白间的灰色地带。实际我们面对的现实更常常处于这种混沌当中,更加复杂却又迷人。对自由的思考也是如此。
它像你面对未来的未知时那种期待又恐惧的心情。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青少年时期,当我们思索着未来的生命,就好像在剧幕拉开之前,坐在剧院内的小孩兴高采烈、热切渴求的等待着剧目开演,幸好我们并不知道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假如我们能预见未来,小孩往往就像被判了刑的囚犯,终生监禁,但却完全未能意识到这个刑罚的含意。”
决定抽身出来自己熟悉的环境独自来到香港的确是带着更多不确定的选择。但非常珍惜能拥有独自在外生活的机会。如果世界是一个棱镜,陌生的环境像是这个多面体的另一面,折射反向于熟悉的生活另一条光路,但是它仍然是对同一个内在核心的映射。这也是当初我在中港新闻报道第一堂课上告诉老师选她的课的原因: 在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回看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更接近它真实的模样。
如果这个城市的光也没有指引出明确的方向,但即使还是在迷路也没必要慌张。只要看到光一直在,就足够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ACGMHuK2zXHXex45dzMs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