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后,碎片阅读越来越兴起。我们似乎很难再接受完整的阅读了。
虽然我多年来一直在听书软件上默默坚持,但阅读纸质版的书逐渐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不是一个爱读小说的人,早年间读过斗罗系列,读了五十章,后面感觉索然无味。
小说里引人入胜的情节对我来说并不像玉盘珍馐一样值万钱。
因为故事无论如何进展,都有一条隐秘的线索牵动着。
我一向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因为我很小就知道,无巧不成书。
书中的故事,或许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启迪,可是,终究,那只是别人的故事。
很多故事其实与自己无关。
公众号、短视频、头条、热搜、新闻。
越来越多新颖的方式让我们沉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里。
虽然很多有趣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开心,但这又是不是另一种自我的麻痹呢?
书法、棋盘、历史、健身、听书。有那么多有益的习惯,都再很难拾起。
这个时代太过于追求快速的回报率,往往忽略了深耕一个领域,厚积薄发的重要性。
昨天听书时,听到《易经》的书评。
许多学者认为树木生长、小草发芽与人的成长一般,同样充满了困难与困境。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的成功是多么轻而易举的。
沉淀下自己,舍弃碎片化的阅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短视频的编辑,黄金三秒钟法则对我而言是十分熟络的。
但是越往后我越对这种碎片化的短视频感到了极大的反感。
很多视频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反而占用了宝贵的时间。
人的生命是极度短暂的,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可以追寻。
曾经以为自己对于写作是驾轻就熟,可是真正写过以后才发现漏洞百出。
在系统学习了写作以后才算摸到了一点点门道。
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写书也是这么精细这么巧妙的事情。
读了张宏杰的作品以后,我慢慢发现,自己离许多人物其实很遥远。
张宏杰常说他会设身处地思考历史人物,贴近他们的思想。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那时候只是刚刚动笔写书。
等到发现自己写作的问题后,才明白什么叫做浅尝辄止,什么叫做入木三分。
作者写不明白,因为自己也根本没用弄明白。
作者的阅读、理解、取材、执笔、推敲,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想要把人物写活,就不能只是浮光掠影;
想要真正理解朋友,就需要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
想要写出好的作品,必然先在心里彻底理解人物。与人物共同经历,痛他所痛,想他所想,思他所思。
成为人物肚子里面的蛔虫才能真正把人物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
这是一个极度偷懒的时代,将心比心成为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习惯性地接受知识灌输,而不是自主地思考、提问、求知。
就像我们很少有人知道钟离春(齐宣王之妻钟无艳)、卫鞅(商鞅)是谁。
这就是长期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弊症。
现在想想有点明白了怎么写作,追根溯源,挖掘真相,贴近人物。首先需要真正读懂,这是道。
至于怎么去写,才是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