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10:19 被阅读0次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就是叛,离经叛道。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又能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博学于文”,广泛地学习前人的典章文献。学习要聚焦,也要广博,不广博,就不能旁通,不能贯通。旁通和贯通,是学习的重要效验。

    旁通,是触类旁通,在同一个类别、同一个领域,说同一件事,你也要读过很多不同人、不同角度,甚至不同立场写的东西,都读过,你才能把那件事弄明白。

    贯通,是把不同领域的事,贯通起来。

    “博学于文”,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要广博地去格物。

    “约之以礼”,就是《大学》里讲的诚意、正心、修身。如果只是博学,但并不真正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用那学习到的道理来要求自己,那学来徒事讲说,有什么用呢?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们讲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是宰我刁难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告诉他说有人掉井里了,他会不会跳下去救人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跳下去救呢?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以过去看一看,能救得了去救,能帮得上忙就帮,不能把自己陷进去,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你可以欺骗他,但你愚弄不了他。

    从此引申出儒家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来又再延伸下三条:

    第一,注意保全自己;

    第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第三,爱的次序等级,亲亲而爱人。

    相信昨天如果你认真听的话,你一定会收获颇多,大家说是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孔老夫子的言论。

    先看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在这里面有一个字“畔”,在这里它是通假字,通叛离经叛道的“叛”。

    简单的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能够广博地学习,又能够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这句话看似比较好理解,其实你要深究起来是饱含深意。听我来给大家一一剖析。

    首先说博学于文。什么是文呢?可以解释成典章文献,也可以解释成文化。

    所谓的博,就是广博,多方涉猎。学,大家都已经知道,我以前做过解释,所谓的学,就是效仿模仿。

    为什么孔子强调这一点呢?大家还记得吗?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把自己约束起来,固定起来,我就是一个什么什么东西了,变不了了,我就这样了,这是不行的。

    君子要有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要有高昂的斗志,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怎么才能做到呢?就要博广泛地学习,多加涉猎。君子要不停的学习和进步成长,而不是固定化思维。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就说:大哥,你不是说要让我们聚焦吗?为什么在这里还要说广泛的学习呢?其实这是不矛盾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人生天地间,你真的不能把自己框死了,比如说我喜欢音乐,我就24小时不干别的了,我所有的东西都浸在音乐里面。可是由于你对外界啥都不通,啥也不懂,你怎么样才能够对音乐有更深的了解呢?

    你没有其他知识做辅助啊!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没有什么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的。

    只有我们能够广泛的涉猎,知道更多,了解更多,然后才可能触类旁通,才有可能融会贯通,否则就会走进一个小死胡同,你钻不出来了。

    这里说说旁通和贯通。

    什么是旁通啊?就是在同一个类别,同一个领域说同一件事,你也要读过很多不同人,不同角度甚至不同立场写的东西,都读过,你才能够把这件事儿弄明白。

    就像我们说盲人摸象一样,不同的盲人摸象的不同部位,就会说:这个大象象条蛇,这是他摸的尾巴;像一堵墙,其实是他摸着大象的肚子;像个柱子,其实是摸着大象的腿。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大象到底长什么样,没有能够全面的看待。

    而我们对待知识,对待很多东西,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是我们自己看,你是看不到很全面的,必须通过多加学习和涉猎,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侧面更多的说明,然后我们才能够知道,原来是这个样子。他不但有这一面,还有那一面,整体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

    那贯通呢,就是把不同领域的事儿贯通起来。

    就像我们经营讲的跨行业经验,在这个行业很前沿的事情,对于另一个行业来说,很可能就是每天日常的工作常识和习惯,你学习的领域广博,你才能够贯通。

    其实说到这里,最好的解释就是大家会打比喻。你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新领域,本来觉得好像是好难,但是一比喻就明白了,打个比方,跟别的一对比,成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东西,那再来说这句话就感觉豁然开朗了,就不那么晦涩。

    比如我们学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它里面讲了很多故事,做了很多比喻,就会让我们有豁然开朗,这叫贯通。

    你把一个事儿弄明白了,一通百通,其他事儿也差不了许多。

    刚才说了很多博学于文的重要性。刚才也提到过,说不是该专一吗?

    是的,博是基础,专是深耕。

    由于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能力也有限,怎么办呢?我们要在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深挖细掘。

    时间分配上来讲,有主有次,在自己最能出成绩的领域,最感兴趣的领域多下工夫。

    由于今天讲的这个课,我就不在“专一、聚焦”方面下太多的功夫给大家解读了。

    华杉在解释博学于文的时候讲到,说它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要广博地去格物。所谓的格物就是研究物理规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我们小时候学的物理,学的化学,数学这些,研究事物背后的原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这叫格物,格物才能致知。

    约之以礼,就是大学里讲的诚意、正心、修身。

    博学于文,向外求,了解客观世界。

    约之以礼,向内求,君子求诸己,自己做的是诚意、正心和修身。

    这里面的礼,华杉解释成也是履,履行,学了就要做。

    如果说只是博学,并不能真正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用学习到的道理来要求自己,不按照书上的东西去做,那学来徒是讲说,只是拿来吹牛,那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都知道博学人其实挺多的。什么都看看,什么都学学,什么都想知道,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其实这是对的,这是基础。

    但是能够上一个层次,进一个台阶儿,从而约礼,按照礼法来约束,去真正去做到的寥寥无几。

    比例多少呢?1%都没有,而正是这1%的人真正成为了君子,成为了有才人。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常常会有共鸣,一说起这句话来,哇,太对了,太有道理了,很认同。这是最常说的。

    都能把自己感动了,如果自己也能去做,那就是真懂,如果说只是说说而已,那就不是真懂。那是假懂。那是自己把自己也给欺骗了。

    说到这里,又有点像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了。

    孔子曾经叫颜回克己复礼,复就是反,反之以礼,反之于身,也就是讲的约之于礼。

    所以颜回感叹:老师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后来要提到的,其实也就是这一章讲的内容。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离经叛道。其实意思就是说,我们就不会做下什么坏事,恶事,不会很出格。

    刚才我沉吟了一会儿,我在想怎么与我们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我们也要能够正确的理解,纳入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经常要多方涉猎,看到什么东西感兴趣的多看看,多了解了解,对我们有益无害。但是还是要注意精力分配,多在自己上下功夫,另外一个就是说把它用起来,学以致用,那我们就不会走岔道。

    对于圣人经典,能传下2000多年,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要仔细玩味,反复体验。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大家都约吗?要不要约?

    请大家听完以后积极做回馈。

    下一章是讲的孔子的八卦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既要坚持原则,还要懂得权变,不能迂腐。

    先看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明天详细解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yh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