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三岁看老”,英国人讲“给我一个七岁孩子的片段,我可以还给你一个成人”,异曲同工大众所见略同吧。悠悠2岁多了,在小区有五六个一起玩耍的同龄伙伴,都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呀,看到零食和小动物一样发光的眼睛,一样的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不知道以后的以后他们的人生会有怎么样的轨迹,至少目前看有的孩子可以从小读国际学校以后肯定会出国的,这一点我们无法提供给悠悠。某种程度上我算是个早熟的女生,高中时候我就有种认定,人生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只要关键节点选对了,人生的大致方向就不会错了,尽管线段中间肯定有起有伏,但大致方向肯定不会太离谱,所以每每到关节点,我总是异常的焦虑同时拼尽全力,比如高考、考研和找工作,高考时候还是集体有组织的学习,成绩具有惯性,高考的偏差自认为不会太大,不存在鹤立鸡群或者鸡闯入鹤群的普遍;考研考验自主学习,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每每想放松时候,想到的总是我要确保万无一失,我容不得一点偏差,就像《致青春》里张孝正所说的我的人生容不得一厘米的差池,紧张程度大概如此吧,事后想来如果考研没有顺利,当时我也联系好了不错的调剂院校,结果也不会太差,终究还是要感谢过程的努力和不错的分数。前几天南开师门聚会得知如今南开硕士研究生基本全部是保送,一个班只有两三个是考研过来的,虽然考研已经过去七年多,想来还是后怕,如今留给二流学校本科生的机会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考的重要性更重一层了。有惊无险得到南开的录取通知书,我自认为用尽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好运气。高中时我认定自己一定会读研究生,一定要读博士,然后去高校做老师。14--15岁左右年纪的人生规划,至今看来都是最好的,只是读研后过于急功近利没有选择继续读博士,急功近利也是因为自己太过焦虑,硕士毕业找工作,用政治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何把你的价值转化成价格,如何把你努力得到的这些敲门砖(学历证书实习等)变换成一份报酬还不错的工作,这是每个家境一般的孩子的最朴素愿望吧,我没有想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想长久来看这是否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7岁的我如果接受采访,刚刚读乡村小学一年级,懵懂无知还比较受欺负,所幸成绩一直很好,10岁左右机缘巧合可以给班里小朋友讲课两年,性格得到很大改变;14岁的我如果接受采访,家乡最好的高中读高二,成绩很好,肯定是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人生规划,14岁的我也坚信自己高考就可以达到南开的水平;21岁的我如果接受采访,省内一所不错的财经院校大四,拿到南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肯定一方面是兴奋幸运感觉努力得到了回报,另一方面就是焦虑,焦虑考证焦虑实习焦虑找男朋友焦虑找工作,其中最焦虑的就是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讲的“惊险的跳跃”,商品把价值变现,最初找工作的想法是需要把自己卖的好价钱。一家地产,一家事业单位。最终价格也屈从于你想要一个怎么样的生活状态。28岁,已婚,有一个很赞的老公,一个可爱的女孩,虽然也有家庭琐事困扰,目前的生活状态总体缓慢舒适,不足就是前进的动力和未来可能性的缩小。
就如片中14个孩子一样,28岁之后,人生基本定型了。不过只是基本而已吧。期待下一个7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