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早饭边读春花老师的一篇文章,说到她对老师的热爱及老师的特点。不仅因为同是教师的缘故,总是喜欢她睿智的感悟和文字背后清新干净又很坚毅的一种力量。最近有来自好友带给我的一种碰撞,好几天了消化不了对几句言语的中伤。细想下来应该就是对工作事务的见解不同导致。我一直在想了解一些图书编辑策划方面的事情,想起好友的好友,是某位出过几本有些影响的作者,想想应该能有些好的建议,于是就跟好友说让其帮助沟通一下,好进一步问问。结果几句“不必”“不一个层次”“不是一路人”,几句话一说,后来就说不到一起去的状态收场了。倒不是对几句话吸收不了,迟迟不能在心里放下的是对做一件从没做过的事的态度,不尝试和不设想不鼓励的一种态度,瞬间很清晰明了了。放下对话后长时间很沮丧。家人说这么好的关系,你心里有不愿意,直接说给她听, 不用自己生气。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做不到过去这段,时不时翻出来想,有些郁闷的感觉缠绕着我。察觉出这种情绪的根源在于周边一帮同龄的朋友,逐渐进入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工作生活中,与我成天忙忙活活的状态不同,随之带来的一些孤独茫然。细想几天之后,发现这种自己的矫情不仅是对朋友的言行没有更开阔的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更在乎了周边找不到同路人而产生的一种孤单感。看完春花老师的这篇文章,看见了她的教师坚持和做事的胸怀。在教师和业界都有很好业绩的她,数十年坚持每天写下三千字,她光芒四射的成就更应该不能轻易找到与她势均力敌的朋友,但她几十岁年纪仍毅然前行,投入且坚毅。相比之下,自己岂不太过矫情?毕竟朋友也罢,亲人也好,一路走来,经历不同,感受岂能苟求太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年纪无关。记得赶路,莫问星辰。与朋友在,许有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