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在家,于是又看了一遍《霸王别姬》的书和电影,感慨张国荣真是“陈蝶衣”本衣之余,发现原著和电影,充分的反应了两套不同的思考逻辑。
香港作者,接受市民文化与资产主义洗脑的李碧华就没有陈凯歌和芦苇这一套叙事逻辑。
这就像热爱市民文化的张爱玲笔下 不会写出“程蝶衣”这种类型的人一样。
张爱玲笔下再好的人,也有自己的算计,绝对不会纯粹和干净。
而陈凯歌和芦苇作为内地第五代代表人物,他们的整个精神体现是“儒家”的,自我束缚非常严重,说通俗一点,既要且要,于是一边现实主义,一边理想主义。
程蝶衣被搁在了这个语境中间,四周人都妥协了,都被生活驱赶了,他不,他的抵抗方式是,活在戏里,活在鸦片里,最后活在死亡里。
而我们内地的观众,也当然更喜欢后者的处理。因为文化体系是一样的。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陈凯歌的电影版就一定超过原版,但如果你跨越这个体系,到李碧华的体系里看一看,你会发现原著的厉害。
电影版的程蝶衣,无论是跟菊仙争段小楼,争风吃醋,还是给袁四爷做相公,这些行为,都化在了他的“戏”里,他是个痴人,从头到尾把自己当虞姬。
而书里很残忍,程蝶衣很“俗”,他活在真实里,没有真正人戏不分过。
这就很不美了,很不艺术了,都让人找不到替他开解的借口。
书中程蝶衣见到袁四爷被枪毙,脸忽地涨红,半望半窥,这是他第一个男人!当初他见他,一双眼炯炯有神,肩膀曾经宽敞,现在是衰老的颓唐了,他第一个男人!
而电影里,程蝶衣对袁四爷本人的死,态度漠然,他的反应跟菊仙段小楼没什么区别。如果非说有什么感受,大概那也只是对动乱的时代的一种茫然和恍惚。
他对袁四爷有什么算计呢?
一点也无。
他又不是他的霸王,关他虞姬什么事儿?正是这种“漠然”让程蝶衣高贵美丽。
书中的程蝶衣段小楼菊仙的三角恋也比电影里要残忍的多。
电影中程蝶衣爱段小楼,但主要是虞姬守着霸王,所以,程蝶衣对菊仙的敌意,是隔了一层的,而且在电影版的设计里,菊仙也是虞姬。
两位真虞姬守着一位假霸王,两人在敌意的同时,还有惺惺相惜的情分。
但是,在书里,这一切都被破了。
蝶衣跟菊仙争夺段小楼更接近市井妇人之争吵。
菊仙每每都要在小楼和程蝶衣面前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来月经,生孩子,堂堂正正的妻。
蝶衣则为此反击,看到菊仙给小楼打的毛线衣,小楼不穿,蝶衣便要开启嘲讽模式。
程蝶衣吸毒,菊仙帮忙戒毒,蝶衣痛苦中一直叫唤“娘”,抱着菊仙,凄厉声不绝。
李碧华针对这一行为,写道:穷鸟入怀,猎师也不杀。
仅此而已。
而电影版的这一刻是菊仙对程蝶衣人情的高光时刻,是母性的流露,也是对痴人(另一个虞姬)的高度体谅。
而书中揭发阶段,程蝶衣被要求去逼迫菊仙离开段小楼,蝶衣心里想的是:这么多年都你赢了,没想现在国家来帮我了。他还是我的。
而电影版的蝶衣随着时间的过去,对于抢回段小楼,几乎不抱有希望了。
他只是颓废下去了,霸王都不是霸王了,虞姬又还怎么做虞姬?
电影版的程蝶衣,主要揭发的是,断壁颓垣,姹紫嫣红,连堂堂楚霸王都低头了,这京戏还能不完吗?完了才情绪失控,骂段小楼,骂菊仙是个烂货,你们去斗她,去斗她!
而书中的蝶衣没有揭发前面的东西,直接就揭发菊仙了,揭发段小楼了。
电影版的程蝶衣,最后梦醒了,发觉自己实实在在的不是虞姬,于是自刎以谢霸王。
死得其所,于是,终生美丽。
而书中的程蝶衣没有死,苟且活着,就像生活中很多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毫无指望,但是也舍不得死一样。
他被下放在工厂做夜光杯,手指头都缺了一个,老了,但是还是要苟且活着。
不光活着,程蝶衣还娶了老婆,政策给安排的,他也就受了,连性向都可以妥协的。他很怕段小楼提起当年他爱他。
当年情最好如旧梦无痕,谁都不再记起,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了。
意气奋发,40年代鼎鼎有名的名旦,曾颠倒多少达官贵人,最后只得镜子里一张老态龙钟的脸。
家国恨?
儿女情?
不存在的。
存在的只是应该怎么苟且活下去,活下去....
电影中的段小楼对程蝶衣炙热的爱,根本不能理解,他只劝他,不疯魔不成活啊你,醒醒吧蝶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书中的段小楼竟然知道程蝶衣爱他,他知道却佯装不知道。
段小楼懂得,所以残忍。
多么的令人心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