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如果是我,那一定还奋战在高三一线,准备着迎接所谓的“人生转折”。因此对于我来说十七岁可能是辛苦的,可对与影片中两位主人公却是残酷的。
那是世纪之交的2000年,从乡下刚来到北京的小贵在一单身亲戚家落脚,他找了份快递的工作,按照公司规定,只要小贵赚够了公司配发的单车钱,那辆单车就贵小贵所有,并且原来与公司八二分的工资也变为五五分。可是就在只差一天工资就够车钱的时候,车丢了。祸不单行,小贵心急如焚之时竟忘了要交给客户的重要文件,于是他被开除。他苦苦哀求之下,公司经理答应他:你要把车找回来,我就要你留下来。
在小贵度过痛苦找车日子时,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却在享受青涩而浪漫的爱情。
住在老北京胡同里小坚家里并不富裕,周围的同学都有自行车的时候,他却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车。而这一次多次答应要买车的父亲又因为要给考上重点高中的妹妹交学费再一次食言,他再也等不及了,偷了家里的500块钱上旧货市场买下那辆原本属于小贵的“饭碗”自行车。
就这样,两个人的青春轨迹交织在了一起。
得到单车的小坚也得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他终于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车,可以骑车陪潇潇(高圆圆饰)回家了。说到这,就讲到了影片中最吸引我的一段情节---小坚与潇潇的爱情。放学路上,小坚和伙伴们骑着单车在胡同里穿行,在一个转角,他们突然停下来,小坚呆呆看着前方,有些羞涩,另两个同伴一个对另一个说:”走吧“,便离开了;留下小坚在那里,看着同伴离去的背影。潇潇这才出现在画面中,在小坚缓缓面前站起来,犹豫了一小会儿,又像想了很久,说:我车链子掉了;安谧的钢琴声淡淡的回响,画面是两人并行骑在路上,风景由狭窄的胡同变为公园里美丽的湖水,风吹着他们年轻的脸庞,镜头前,他们都是平静的侧脸,黑色的校服西装,红色的领带和领结,他们都没有说话,都没有看对方。镜头跳转,他们停下车来,大概是快到潇潇家了,潇潇低着头,小坚也低着头看着不远处的地上;潇潇抬头说了一句和奇怪的话:“你的车挺好的”,(我不知道如何解释,是说:”其实你挺好的“?),小坚看一眼她有很快低着头,潇潇看着他,他却没有说话。她说我走了,他还是低着头不说,表情像不知所措。她推车离开,他才抬起头来来,目送她回家。他骑车回家的路上,脱去外套拿在手上,放开双手一路笑着,迎面而来的风里似乎都是甜的。
小贵几经周转知道了车的下落,他和小坚你偷我抢,最后荒唐的决定一人一天。这期间,潇潇已经离开小坚了。
对于小坚而言,那辆单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已,更是他和同学平等的证明。可能对于大部分男生而言,平等或者比女生更高“地位”是爱情必要的基础。他和潇潇的情愫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他在第一次失去单车时,潇潇怎么邀请他,他都不愿和她一起回家。她说:要不我载你回家。他却狠狠回一句:谁要你载!(注定孤独一生,就算是丢了车,发脾气也不该这么说不是,年轻的男生还是没法像大叔一样在这个时候微笑着说:乖,你自己先回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所说潇潇离开主要责任在小坚自己图样图森破,不在单车。可是潇潇也不是什么好主,这才几天啊,就跟人走了。
所以后来小坚又冲动了,拿了砖头砸了现男友的头,结果被人带一帮人打到吐血,一旁接车的可怜小贵也无辜受罪,也被痛打一顿,而那辆单车也被丧心病狂的现男友同伙砸得稀烂。车人两空。
对于小贵,那辆单车是他谋生的工具,更是公司这个社会对他的认同和肯定。有了这辆车,他在北京就有了资产,微不足道的单车也是他融入了这个社会的证明,是他努力劳动应得的。可是他一样天真无知,不懂得城市规则的他,也不懂得讲道理,善良而软弱,让人从头欺负到尾。对于小坚,单车同样是他融入社会的工具,只有拥有单车,他才真正觉得能和他朋友融在一起,才有勇气去开始一段爱情。当他发现拿回单车也拿不回爱情的时候,他脆弱的内心变得一下子不知所措,手中拿起了砖头,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一种发泄。而小贵拿起了砖头,才更像是对于这个社会带给他痛苦的反抗,为了一份工作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了,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他们俩都一样,一片赤诚,捧着一颗要融入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的心来,最后却收获着痛苦回去。我们的青春是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的青春,但青春不总是充满阳光的,不总是美好令人怀念的,尤其是在社会现实面前,他可能是残酷痛苦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像他们一样,在未来与现实面前,迷茫不安。我们追求过的大学梦,是我们十七岁的单车吗?
2013-06-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