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了。
如果高加林自身足够努力,也有可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不必在乎这个民办教师。可小县城的教育资源也许是限制他高考成功的一大原因(第三章中有说到,高中毕业了,高加林他们班一个也没有考上大学)。教育资源不平等也是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
高加林被下民办教师,不是因为他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家的二儿子也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如果,高加林的父亲是大队书记,那事情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果然是个拼爹的时代,现在也一样。
高加林被下了民办教师,他的父亲高玉德嘱咐一家三口看见大队书记高明楼要注意态度,要给人家笑脸,还让专门送茄子去。高玉德说了一句话很真实:“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这句话,放到现在一样适用。
(二)
高加林在民办教师被下后的一个月里,整天待在家里闹情绪,始终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事实。
高加林的内心里是看不起农民的,他有他知识分子的清高,可现实还是给了他狠狠地一棒。
即使如此,能安慰他的仅仅是给让他觉得光荣和骄傲的叔父写信,他希望叔父可以重新帮他找个工作,他希望用一份新的工作来报复这一切;同样,即使如此,能让他笑出来的是马栓扎眼的装束。文中这些描述都很好地诠释了他不想成为农民的心理,也表达了他从骨子里认为农民是没有出息的,是没本事的。
高加林心里想着叔父能让他远走高飞的时候,内心是无比喜悦的,他去游泳来预祝这个美好的未来。当他听到巧珍的歌声时,又忍不住笑了,因为他想起了马栓,他想起了那件他觉得可笑的事。文中用“可笑”这个词,足以让读者领会到高加林对农民的那种蔑视。这个情节与前面马栓那种憨憨的农民形象、务实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紧接着往下,刘巧珍出现在了高加林面前,整段描述让读者也很心动这个姑娘,美丽、大方、勤劳、体贴。高加林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他确实不喜欢这个“不识字”的俊女子,“高加林很勉强地接过甜瓜”,很勉强不是因为她不喜欢眼前这个女子的俊俏,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她是个不识字的女子,他的清高体现的很彻底。
高加林答应父亲要去县城卖白馍了,他心里想着可以亲自去给叔父寄信,所以他答应了。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农村和县城的差距之大。高加林所在的村子还在吃大锅饭、记工分,而十来公里外的县城的人们,已经富足到买白馍吃了。
(三)
高加林要去县城卖白馍了。
高加林后悔答应了父亲,可严峻的生活又让他没有别的选择。为了能顺利卖掉白馍,高加林在没人的拐沟练习叫卖,这一段看着让人心疼。
高加林到县城了,遇到了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来不及躲了,只好上前打招呼。
这一段用了几个词就把黄亚萍对高加林的那种疼惜、爱慕表露无遗。“很快热情地对他说”,“立刻焦虑地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黄亚萍的脸刷一下红了”,这都在表达黄亚萍内心对高加林的爱慕之情。
形成对比的就是黄亚萍对张克南的态度,“亚萍有点嘲弄地看了看克男,不以为然地撇了一下嘴”,很有画面感。
这就是女孩子,在喜欢的男孩子面前,总是会把别的人尽量往开推。看似很随意地表现,却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与高加林见到高中同学的状态形成对比的是,高加林见到马占胜的态度。见到高中同学,慌了,极力隐瞒自己来县城卖白馍的事实。可见了这个间接“逼”他到这个地步的马占胜时,他不慌了,干脆地告诉他:卖蒸馍!这一对比,很生动鲜明地描述了人在困境时候的心态。
我们总是会在同学亲人朋友面前极力保护自尊不受伤害,自己逆境时候别人善意的真诚的话语听起来都可能是刺耳的。但在“敌人”面前,就会很松懈,会彻底地发泄。
高加林见过马占胜后,终于要去交易市场卖白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