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旅游的朋友,一定非常享受在异国他乡,去遇见不同的历史、人文,去对话更广阔的山川、湖泊,去经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旅游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暂时地从日常的轨迹中抽离,对心灵起到很好的疗愈作用。
当你手持旅行计划,在世界各地穿梭打卡的时候,你是不是无意间错过了自己正在生活的城市?也许你是因为“它太熟悉了、它就在身边、它一直都在......”各种的理由,而一直在忽略着精彩的它。
我对上海就是这样的感觉。当我满世界去寻找旅行带来的快乐时,我只是把上海当做了家,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爱上“本地游”。
几年前,我在异地出差,无意间读到《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口气读完后,发现这本书聚焦在上海徐汇区天平社区不到三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间上,对其进行了百年文化的探索和挖掘,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身临其境之感。
放下书,我真想拔腿就去书中描述的街道和建筑,一睹为快。当我意识到自己身在上海之外,我只能重新拿起书,认真地为这即将发生的“上海徐汇区深度游”做预习的功课。
回到上海后,以这本书为向导,我第一次以一个游客的视角认认真真地去审视一直就在我身边的这个充满故事的天平街道。
这里曾经是法租界,遍布的高级住宅区既方便连接繁华商业,又不失闹中取静。建筑形式犹如各国博览会,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别墅式、意大利别墅式……建筑的装饰、配套及园林设计在当时也都是最豪华的。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年间,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经与这里相遇,并见证岁月的变迁。
首次“本地游”的成功为了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除了去拨动地球仪、敞开心扉、放眼世界之外,更学会了用脚去丈量自己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眼睛去看自己城市的每一细节,用心去对话自己城市的历史。
后来,我陆续针对复兴路、愚园路、淮海路、长乐路……的建筑、历史、名人、事件等进行了广泛的预习,然后在春秋季的美好时光里,对它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探访,顺路还品尝了街头巷尾的老上海美食。
记得有一次,早上从中山公园门前的愚园路尾端开始倒着游览,到了中午,发现自己竟然还没有走到江苏路。可见,这短短的一段路,几十条弄堂、几百间老房子里藏着多少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寻。
在疫情还没有完全驱散之前,与其花太多时间去规划未来的旅行,不如享受此时此刻。穿上运动鞋,带上太阳帽,走出家门,与你居住的城市来一场深度的约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