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小缺少阅读的“文盲”,我是在网上看余华的段子的时候才知道史铁生的。从段子里面,我知道史铁生爱足球、也有当段子手的能力。
机缘巧合,《我与地坛》进入了我的阅读清单。去过很多次北京,听过很多次地坛,也喜欢胡同文化,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地坛,进一步了解北京的人文。
我的阅读过程开始波澜不惊,渐入佳境,到最后有点无法自拔。随着一篇篇散文的推进,我的划线越来越多,时不时写点批注,把书翻完后有点意味未尽。
最喜欢这本书中的环境描写。史铁生往往从细节景物处入手、从天到底、从风到雨、从日到月、从视觉转到听觉、从感官转到内心感悟、有具体也有朦胧,现实与想象交织,充满诗意。其次是人生感悟,史铁生从景或者事的描写中,偶尔迸发出的几句感悟,不经意间就能走到读者的心里,让人百感交集。
我喜欢书中,史铁生对奶奶带他去教堂、母亲的心路历程,年轻狂妄有义气的朋友、爱穿白裙子跳舞的小女孩等等,都记忆犹新。
摘抄一段描述史铁生奶奶第一次带他去教堂的句子:“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我太喜欢这一段了。
有人说,不用去找地坛,真正看懂了地坛,那地坛就在心里,处处都是地坛。
我想我也找到了身边的地坛。
8月末的一天,机缘巧合,我走进了久违的上海人民公园。
走进公园的园林区,苍翠的树林遮住了太阳,一道道绿墙挡住了城市的水泥森林,这是人民广场边的另一个世界。石板路、大树、树荫下的宽阔的泥地上,稀稀拉拉分布着石桌石椅,早已有很多七八十的老年人坐着,或独处或聊天。
这泥地广场一点也不如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公园安静,老人们有的用各自的乡音交谈、有的在打电话,树林间穿梭着微风,暑热还在,四周都是不断的蝉鸣。我走过健身区、海棠林,在荷花池边坐了下来。荷花池边也不安静,一个五十开外的年轻大姐对着手机直播跳舞,两三个中老年人在连廊上葛优躺刷手机,一群七十左右的老头在用上海话吹牛。
8月末仍是荷花的季节。一池的荷叶高高低低、挨挨挤挤,间或穿出几朵白荷花,花瓣全开、大大方方。一阵阵微风袭来,几片个子高的荷叶上照出水波的倒影,波光闪烁,忽明忽暗。
人民广场荷花池我就望着这几片荷叶出神,这是芸芸众生中,心里还有微光的我们么。
我时不时会焦虑,项目干不好、薪水降、消费降、娃鸡不起来……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荷花池的时候,不管有多少游客经过、不管跳舞大姐的音乐如何动感,我只觉得时间都变慢了,我感到内心的宁静,只觉得自己是这祥和世界的一个小小部分,那些糟心事也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边边角角。
我也想起一些来自人民公园回忆。曾误入过相亲市场见了世面,曾在这里拍过荷花,曾在这里参加团建活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现在看来像是原野上成熟的稻谷,在秋风中带来稻香。
我心里都是岁月沉淀后的宁静和美好,我感同身受了,那一刻人民公园就是我的地坛,而处处都可以是地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