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13:孔子的“八不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的眼光在向内和向外上,是有所不同的。向外对别人时——“无适也,无莫也”,每个人又每个人的处境,是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向内时对自己时,又格外分明。
这一次,他一口气对自己说了八个不准,这应该就是他做人的底线了。
一、笃信好学
什么叫“笃信好学”呢,就是对“为学”不辍这件事有信心。
义务教育普九时期,有个专有名词叫“辍学率”,什么叫“辍学”,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止或放弃学业。即便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的原因,可以让一个人放弃学业。
抛开物质原因不谈,“为学”常常无法看到直接的、现实的功用,前几年,甚至有“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还有北大毕业生下海卖猪肉的新闻。这些说法和新闻不可能在“为学”者心中不著痕迹,所以,“笃信好学”并非一件容易事儿。那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笃定的相信为学的重要性,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将全部身心投入对于学问,对于道的执着的信念。
今天,我们走进农村,才会发现那些负面的说法和新闻有着怎样的破坏性。或者,我们走进那些有着较好的为学传统的村镇,才会发现孔子讲的“笃信好学”是何等的珍贵。
孔子心中,第一个不准便是“不准自己放弃好学”。
二、守死善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是可贵的,但孔子不准自己因为保全性命,而放弃对于完善的道的追求,丢掉善的本性。
三、危邦不入
“危邦不入”是有前提的,你得能判断出什么是“危邦”,你得有到危邦去的本事。
有人把“危邦”看做是局势不稳定的地方,这样说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看华为的老总任正非,越是哪个地方局势不稳定了,越是赶紧飞过去,和自己的员工站在一起,共克时艰。还有那些新闻工作者,维和部队官兵,难道都违背了孔子所讲的“危邦不入”?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所谓“危邦”,是那些违背了天地自然大道的邦国,是那些君臣出现了错位、越位的国度。准确来说,是那些礼崩乐坏的邦国。进入这样的国度,有被污染以至于迷失心智的风险。所以,孔子讲“危邦莫入”,这不是一种投机,不是趋利避害,而是一种道德上的操守。
四、乱邦不居
同样的道理,“乱邦”也不仅仅指发生动乱的邦国,而是指那些在礼乐制度上发生了错乱的邦国。在孔子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其位,各遵其道,是有秩序的,君不君,臣不臣,相互错位,便是发生了错乱的邦国。长期居于这样的国家,一是人身安全上没有保障;二是“道不行”,道德修为上没有保障。
孔子曾经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说,如果我信奉的道不能得到伸张,我将乘着小筏到海外去寻找可以弘道的所在。在他看来,君子是不能驻留于乱邦苟且一生的。
五、天下有道,则见
孔子的五不准是:天下有道之时,不能做隐者。
《易经》讲“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道畅通,大道得彰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能再以隐士的心态“敝帚自珍”。那样的话,便是“吝才”了。
六、天下无道,则隐
孔子的六不准是:天下无道之时,不能求位、求名
大道不能得到伸张之时,君子应当持“隐”的态度。这种情况下,倘若执着于名位,极有可能所求之位是危位,所求之名是污名。
七、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在有道之邦,君子当自强不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是贫贱的状态, 要么是没有尽心力,要么是没有真本事。所以,这是一件耻辱的事儿。
这是孔子的七不准:邦有道,不能甘于贫贱。
八、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无道之邦,君子当洁身自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能求到富贵,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苟且了自己的志向,与无道之邦的无道之人发生了苟且。这也是一件耻辱的事儿。
这是孔子的八不准:邦无道,不能妄求富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