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郑念的《上海生与死》,会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就是荒诞和理智之间的界限;会看到无辜的人,美的东西,是怎样遭遇虐待和毁弃;会看到真正高贵优雅的人,是即使被囚禁,生活也尽量洁净清爽,正如她的心灵。
看白先勇的《白先勇说昆曲》时说,他正在看《上海生与死》,睹物思人,文革十年的恐怖虽未曾经历,背后却也汗水涔涔了吧?
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百个人在文革十年里,有的疯了,有的残疾了,有的不会笑了,有的找到了真善美的爱人却又失去……
看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除了书中各色知名人物或者其后代的文革遭遇外,再看作者本身的经历。别人吃糠咽菜,她却在说自家肉蛋奶的配给减少了,会觉得那个横向的世界真是一言难尽,有人在为吃什么发愁,也有人为吃不饱苦恼,更有像作者这样吃得饱却抱怨吃不好的人……
看流沙河的《锯齿啮痕录》,一个拿笔杆子的人面对十年精神上的荒芜,只能靠做手工活儿而生。这是双怎样善于“转变”的手,又有一条怎样强韧的脊梁骨才能如此不屈不挠地面对种种厄运。
以上这些书的主人公或是作者本人或是作者身边的朋友,或是对当事人的记录。这些人当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名人达官或者其后代,字里行间,沾泪带血乃是常事。即使有了这些书,这些人的这些事做心理铺垫,也没料想到《干校六记》会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个柔软地地方住着悲悯和钦佩。
本书的序言是杨绛的先生钱锺书所写,本以为会是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这次却见到了他幽默背后的犀利——他直言,这不是部自己喜欢的书。为什么一向对爱妻尊重,爱怜,赞誉有加的钱锺书会这样直言妻子的作品,自己并不喜欢?
存了疑问去看这不长的六篇记事,方明白这直言不喜的背后满满当当是人间炎凉过后,能提供给爱人的唯一的盾牌啊。它虽看起来冰冷,不近人情,却足够坚硬,给爱人以保护。
杨绛先生自己回忆文革种种,总是小事情里见人的改变和不变。她以往怕黑怕走夜路怕有鬼,文革后,为了见钱先生,变得不怕黑敢走夜路甚至雪路。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但是我想,大概在那几年,见多了人间的魑魅魍魉和怖于地狱的人事,反而让她想开了吧?或者是她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和对老头儿的惦念还是胜过了自身的恐惧,支撑她去给女儿女婿和钱先生温暖和希望吧?
如果记录真是一种力量,真心感谢杨绛先生这些含着泪的微笑,她冒着风雨,拄着拐杖,探着黑路,提防着坑,小心着河,只为爱人推门看到自己时,自己能一笑,对他说,我来看看你。
面对这样看似孱弱,精神却绝对强大又纯净的爱人,钱先生怎能不动了怒,责难那些不该落在她身上的折磨和苦痛?
她笔下的干校种种,尽管也凄风苦雨,冷饿脏黑交织,却透着一个伟大而且自由灵魂的高贵和清澈。这种高贵有别于郑念对生活细节的美化,也有别于章诒和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是一种像苏轼一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淡静。无计可寻之时,无计可施之时,她以女性特有的坚强,以柔克刚,默默地捱着当下的分分秒秒,睁着双眼跟错了队伍也依然保持着对爱,自由的向往。
这样的一位女性多么可爱而伟大。她不曾伤人,被人中伤却时常心有惭愧:老朽之身常愧无法与他人一样干很多体力活,常愧自己无法像比自己更加心胸宽广的人那样对返京的人充满热忱的恭喜,常愧自己对小狗小区无法有更加周全的照料……
人最宝贵的是自省,比自省更宝贵的是对人对事始终有悲悯心。没有痛苦是应该发生的,再值得憎恨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人性。只是有的人选择理解,有的人选择谅解,也有的人选择了不原谅而已。
是否与往事和解,与何种往事才和解,采取怎样的方式和解,不同的人,做法不同。可是我们总应该有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分明的对待恶善的态度。在恶的面前,如果无法做一个强大的反抗者,只能懦弱地什么都不做,那也能至少不推波助澜,更不做明明事理颇清却为了一己之私而公然做旗手、鼓手甚至旗手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做事前有是非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可以忍受,什么不能发生;做错事后,懂得“惭愧”二字,知道反省,勇于承认错误,承担事后的责任。
与往事和解,需要太多的勇气和胸怀,然而我也时常想,究竟哪些事是可以原谅的,哪些人又必须受到惩罚,给予教训?耶稣说,如果有人唾面一侧,那就把另一侧也送上去让他唾。人生,既然是逆旅一场,那答案,会不会就在逆旅的路上浮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