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每个人都带有攻击性的原始驱动力

书评|每个人都带有攻击性的原始驱动力

作者: 2f019b491f35 | 来源:发表于2017-02-19 23:14 被阅读66次
    书评|每个人都带有攻击性的原始驱动力

    带着探究性目光在新书上市原价购买,然后把它遗忘在角落。这一次顶着压力花了半个月时间研读这一本褒贬不一的《巨婴国》。

    作为一名心理学学生,此前对这类中国制造的畅销心理科普读本,总是谨慎选择的,怕一不小心就耽误自己走学术研究的求学之路。武志红老师的书可以说是我打开中国应用心理学界的大门的钥匙。在这本《巨婴国》之前,我拜读了《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其他作品,对武老师这个人有大致的了解。

    作者进入心理学界,首先研究的是罗杰斯、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后参加了多次国内外精神分析的培训班,这才正式转而研究精神分析流派。而写下这本“大逆不道”的反映国人人性的书,是由于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被爷爷奶奶冷落忽视却被根深蒂固的“孝道”所束缚的痛苦,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反孝道的内在情结”。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中国式好人”“共生关系”“全能自恋”几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概念。

    正如书中讲到的,所谓巨婴,是指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作者大胆的提出,国人普遍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引用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观点,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即母婴共同体。但超过这个年龄阶段的共生关系都是病态共生。纵观国人与父母、与恋人、与子女的相处模式,都恰恰体现着这一现象。

    中国的畅销心理科普,不需要当作专业但刻板的理论工具书来读,所以我只对书中的几个现象深入探讨。

    我对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记忆犹新。它是指:结婚——生活——生子——新一代恋爱——母子共生——消失的公公——小三——老男人这一基本衍生顺序。

    一、母子共生

    一个带着充沛感觉的婴儿的出生,是来拯救一个家庭的。母婴关系,更像是中国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公众场合哭闹,母亲只会想到别丢脸然后大声训斥自己的孩子,好像与周围人站在统一立场来批判孩子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在家庭里具有权威地位的母亲则拥有绝对话语权,自己丈夫不能插手,不能指责,多说一句就像是破坏了自己打造的物品一样。

    那爱呢,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链接啊。孩子哭的时候,请妈妈多亲亲他、多抱抱他吧。当二人之间那种不可名状的能量体被紧紧的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便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那种原始的生命力,虽带着攻击性,但仍会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二)亲密关系

    恋爱中,我们在寻找什么?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男人在你面前像个孩子一样,那证明他是真的爱你。但我只想反问一句,这样的爱,是真的爱情吗?

    恋爱,总归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小时候受到的忽视总要变成依赖,变成无形的压力,为难别人,也委屈自己。一开始男女双方全情投入,无怨无悔,后来两个人越活越苦,个性发展也渐渐停滞下来,最后两人都十分痛苦,只得以分手作为结局。

    我喜欢书中描述关于爱情的三个阶段。爱情有三阶段:第一阶段,1+1=1,我们两个,宛如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我恨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两个人能够到达第三阶段,才会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相伴到老。

    (三)中国式好人

    最后来说一说“中国式好人”。

    对于这一类人群,我感慨颇深。这样的一类人: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

    我曾经和这样的“好人”深交过。说实话,很累。拼命努力,永远也走不进他的内心。总是封闭自己的情感,还在责怪别人不理解,然后给自己的过错找到了完美的借口。这样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和声音,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希望生活中少一些这样的“好人”。在《爱是一种选择》一书中,称这种人是“拖累症患者”。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真的不需要你回报,而当你真心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弗洛姆有一本书,叫《做自己的人》。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真自我,带着主体感去做选择,带着有攻击性的原始生命力,做自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每个人都带有攻击性的原始驱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hs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