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181ea587085145e9.png)
一个禁锢在自己思维洞穴里的人,是无法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的。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曾说过:
“每个人脑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的偏好与选择的结果。”
你如果没有办法帮一个人突破他的认知局限,就不要和他争论超出他认知范围的事物。
每个人所处环境、接触到的世界不同,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就好比,两个人爬山,你在山顶看到的是海,而他抬头却只看到了一棵树。
与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可能是互相探讨;而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只是无谓的自我消耗。
三观不合,不必同行。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也不是距离万里,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怎么都聊不到一起。”
你喜欢看书,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说那玩意死贵,还不好吃,你可真是冤大头;
你喜欢去各地旅游,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
与这样的人相处,无异于打一场心理攻防战,让人身心俱疲。
常言道: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不同频的人,终将会走散在人海里。
人有四种不同的认知状态
第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第二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敬畏之心,空杯心态,准备提升自己的认知。
第三种:知道自己知道!
他已经掌握了事情的规律,已经提升了自己的精神状态。
第四种:不知道自己知道!
凡事都是一种敬畏的心态,也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都处在第一种状态,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保持空杯心态,你的人生才能够不断的得到成长……
认知的三个层面
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成长与发展的程度。认知有三个层面:
第一是态度层面,即看法。叔本华曾经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有些人表现出的状态是发展的、积极的、看到机会的认知。有些人却是消极的、抱怨的、只看到问题的认知。坚持正念、正语、正行才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继而收获成长。情绪是对认知的解释。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理智全面的思考问题,是高级认知能力的基本素养。
第二是思维层面,即想法。更高的维度、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是衡量思维层面的3个指标。维度与视野,决定着人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立足点,看到事物整体面貌以及看清未来的发展走势。而深度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能以第一性原理和事物根本规律的角度,来理清复杂多变世界背后简单不变的真理,并以此做出决策与行为。
第三是逻辑层面,即做法。指的是能够梳理目标实现的路径,并分解和细化为不同的步骤,按照逻辑关系,逐次推进和实现。逻辑能力在工作中尤为重要,缺乏逻辑的人做事分不清重点先后,一团乱麻;而逻辑清晰缜密,则会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