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给年轻人的两点重要启示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给年轻人的两点重要启示

作者: 一个悦己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15:52 被阅读0次

    文/一个悦己

    2019年12月3日,是著名作家路遥诞辰70周年。

    这位从陕北高原走出来的乡土作家,在人生有限的40多年岁月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小说,用他质朴真诚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代人 。

    著名作家严歌苓曾在采访中说到:作家每写一个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路遥从小被过继给伯父,家里一贫如洗,伯父稍有余力供他上学,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走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故意把他拉到人群中,引发了大家的哄笑。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敏感又自卑的内心,但是他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没有抗争。

    一天天将把中学读完了,到了1966年,却升学无望。被命运扼住喉咙的他,在1969年回到了贫穷落后又闭塞的小山村务农,做了一阵子小学教师。

    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当时的女友----北京知青林红。后来,林红因为路遥的“农民身份”提出分手,她爱上了一个支工的人员,抛弃了路遥。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带给他的伤痛。

    同年,用“路遥”这个笔名发表了自己的处女诗作《车过南京桥》。

    1973年路遥考入延安大学,在这里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文学刊物《陕西文艺》做编辑,延续了他充满热情的文学创作之路。

    后来他与妻子林达结合,两人在生活习惯上的差距和性格上的差异日益凸显,种种矛盾和问题造成了爱情悲剧。

    路遥短暂的一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和爱情的选择上充满着矛盾,可以在他的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看到他思考的影子。我们仔细研读,就会发现。

    01高加林与孙少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一、对知识的用途不同

    高加林是一个在路遥思考理想与现实路上的人物,《人生》中的高加林家境贫寒,但是父母供他读书,使他在县城接受了先进的教育,而且他本人有理想,有抱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但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却因为自身的农民出身,不能留在县城,当上了一名民办老师却又被人顶替,只得被迫回家务农。

    而孙少平也同样是清贫学子的形象,生活在一个“烂包”的家庭里,瘫痪在床的奶奶,贫穷没文化的父母,嫁了混账姐夫的姐姐和两个孩子,常年务农做事养家的哥哥,同样上学的妹妹。

    贫穷,饥饿,自卑,敏感,却又自强不息。他们都如同年轻时候的路遥,有着艰难的求学历程,复杂的成长体验,萌生的却是一颗强大的内心,渴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之后,对立的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但新形势下的农村青年并没有得到一帆风顺的发展,比如高加林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以为自己接受了教育之后,能够过上好生活,结果却被有权势的人一改,被迫成为农民,扎根黄土地。

    后来事情发生转机,在叔父部下的“后门”下,他如愿以偿成为了县上的一名通讯员,大施才华,获得了想要的肯定与看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被人揭发后,再次回到农村成为农民。

    通过他的出农村----回农村----出农村----回农村的一波三折经历,揭示了农村有志青年渴望改变命运的想法,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的无力。

    高加林的人物塑造更多的是有着超越阶级的梦想,他在接受了教育之后,一直期待着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县城从事脑力工作。

    在他的眼中,知识是要成为谋生手段的,他不愿从事农业劳动,不愿意回到农村,内心对劳动有着强烈的排斥。相比其他,他更看中的是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在意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而在孙少平的眼中,读书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他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识境界,这一点可以从两人被撤销民办教师的身份看出,高加林担心的是自己失去了光明的前途。

    而少平担心的是自己会失去读书看报的精神生活。他不鄙视农民的生活,也不掩饰自己的农民身份,更感谢黄土地养育了他。

    小说里有一幕写道:

    孙少安带着田晓霞去工地找孙少平,孙少平正背对着他们,趴在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颗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那件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露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淀,伤痕累累。

    在孙少平身上,能够看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渴望,不仅仅是外在的身份地位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的提升,完全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二、现实生活的选择不同

    除了对待知识的用途不同,在现实生活的选择上,两人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高加林的人生变动几乎都是被迫选择的:他被撤回民办教师身份是高明楼决定的,他被提拔成通讯员是马占胜决定的,他被揭发回到农村是张克南的妈妈决定的。在人生的重要时刻,他从来没有自己进行过选择。

    他对很多事情没有要求,只是迫切的希望自己走出农村,施展才华,实现出人头地的人生目标。多年的读书学习,让他养成了一种功利的想法,虚荣的心态。

    而孙少平不是,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很明确的掌控力和决定权,他的自主体现在拒绝和哥哥一起合办砖窑厂,选择去揽工。有机会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时,抓住机会并且如愿以偿。在妹妹和男朋友的帮助下,有机会留在县城时,却选择了回到大牙湾。

    高加林和孙少平面对的时代大背景,都是被农民身份所限制的进步青年,但是两人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两人对于奋斗生活的追求不同。

    高加林渴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有一份体面的城市工作,融入城市。而孙少平更看中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享受读书,也享受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刻,真正看清理想与现实。

    这也体现了路遥后面对于人生的思考,两个人物身上都有路遥的影子:在年轻的时候,路遥理解的人生是如高加林一般,意气风发,想要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离开农村。

    但是后来他真正意识到生活的本质,正如那句: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就如孙少平不再看重一时的得失,脚踏实地,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追求光明,追求幸福。

    很多人说路遥在书中一味地渲染苦难,把人物的失败更多归结于个人的成长环境,但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就是很难的事情,普通人难以做到。

    因此首先应该从自我开始,做到独立,自由,自强,这也不失为改善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02高加林和孙少平的爱情矛盾

    一、传统式的爱情矛盾

    爱情的选择也体现着路遥的思考。在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北京的知青林红,对于当时陕北农村青年的他而言,能够认识到北京有知识,有能力,见多识广的知青,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自然深深被吸引。

    由于身份的差距而分手,这成了路遥一生的伤心事件。后来与妻子林达的结合也并不圆满,充斥着各种生活的矛盾。

    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高加林在人生的失意时期,收到了来自善良单纯,勤劳朴实的姑娘刘巧珍的爱,可以说是巧珍全心全意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结合没有信誓旦旦的山盟海誓,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激情,只是简简单单的情意相投,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心疼他的不得志,甚至愿意用自己终生的劳作,换取他的快乐和轻松,让他安心读书学习。

    这种爱情是高加林失意背景下暂时的般配,他自己也意识到:

    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又要当农民了。

    当高加林转回县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时,他们的爱是有差距的。

    高加林更欣赏像高中同学黄亚萍那样独立先进,有思想,有文化的现代化女性,他们能够一起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聊聊文学艺术,甚至还能对当下的一些政策进行解读畅谈。

    而与巧珍仅仅是说说家常,聊聊农事的无聊,精神交流的对比十分突出。所以在黄亚萍和他表白后,他的取舍中有着自己的内心矛盾:对巧珍的背叛有一种内疚和负罪感,又厌倦了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对现代化都市文明有所向往。

    这里也显示了路遥的择偶观,他认为精神上的般配才是最好的门当户对。正如书中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一般,他在现实生活中也被林红抛弃。年轻时候的他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崇高的,他是刘巧珍的原型,却又不甘于成为传统文明的代表。

    当他被分手后,逐渐明白,在城乡二分治下的年轻人追求的爱情有着一定的时代先进性,所以又安排了黄亚萍和田晓霞的角色,构成了现代化的爱情。

    二、现代式的爱情矛盾

    孙少平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进步少年,他的思想体现在他喜欢自己独立做出决定,这一点在很多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在中学时代的时候就经常阅读一些人物传记,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人格。

    所以他和田晓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灵魂,两个人跨越身份的差距而相爱,晓霞对于少平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不在乎世俗眼光的平等交流,也是她自己的成熟视野。她是路遥笔下完美的女性代表,也是路遥心中的对浪漫化爱情的幻想。

    他们的结合呈现出路遥的理想化思想,所以他不忍心破坏这样的美好,只能让田晓霞“美好地死去”,而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不相容,必然要以悲剧收场的无奈。

    正如《人生》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结合,两个人因为高加林工作的提升而在一起,表面上是郎才女貌,精神伴侣,但是女方时常有着自我优越感,喜欢掌控男方生活,安排他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是路遥精心安排的情节,让两个人短暂的般配,却慢慢凸显出生活的矛盾。

    路遥的作品总是以小见大,通过两种爱情观的对比,他理解的爱情更像是一个窗口,折射出不同的角度供读者思考,彰显出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深思。正如他自己的爱情婚姻,虽然都是不圆满的,却给了他无尽的思考。

    这种思考关于阶级,关于物质,关于精神,更多的是关于反思。所以慢慢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田晓霞会突然离世?因为这样美好的爱情只能处于理想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黄亚萍会和高加林分手?因为她爱的是城市人高加林,而不是农民高加林,有身份差异的爱情是难长久的。

    两本书的主人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怎样抉择理想与现实,怎样选择自己的伴侣,甚至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完全标准的答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

    路遥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贯穿在他的所有小说历程中,前后期的作品对比,也是在看他的思想转变。

    路遥用他的一生,用他的文字,用他的小说告诉世人:一个有厚度的人生,绝非偶然。路遥的思考和精神还在继续影响着现在和未来,他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给年轻人的两点重要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tb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