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学习笔记1

《传习录》学习笔记1

作者: 无蠓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15:56 被阅读0次

      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也以此来形容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守仁,余姚人,字伯安。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后人尊称王阳先生。明朝中叶人氏,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一开始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后面转学陆九渊学说。

      学说的主要源头

      孔子的仁学和孟子心性论《孟子》《大学》。

      孔子阐发仁爱之心来自人天然之情(天性?)礼则是行礼的规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行人的天然之情(仁爱也是含有私欲)以礼来节制。

      孟子继承孔子,创出良知良能说,提出人性本善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天下也。”良能就是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会做到的,良知内核就是道德伦理。孟子认为良知能够明辨是非。

      心学基本理论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不明白的事物,无法判断?人的局限性)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为一体,不能分“两截”。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为虚,行可达真?知道的理论需要行动来调整到真知,知道一件事,通过行动才能得到知道的结果。)

      3致良知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把自己的道德伦理观念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4、万物一体之仁

      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人的良知也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圣人之心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每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伦理观念推广到天下实行,社会就能安定?)

      “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学习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tpcltx.html